為國家元老、為學校儒宗,勳業炳旂常,天語煌煌褒兩字; 是河嶽奇才、是古今碩望,鹽梅調鼎鼐,大名赫赫播千秋。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為國家元老、為學校儒宗,勳業炳旂常,天語煌煌褒兩字;
下聯:是河嶽奇才、是古今碩望,鹽梅調鼎鼐,大名赫赫播千秋。

對聯備註:

(清-嚴葆鍈《挽張之洞聯》)

參考注釋

國家

(1) [state]∶長期占有一塊固定領土,政治上結合在一個主權政府之下的人民的實體;一種特定形式的政府、政體或政治上組織起來的社會

世俗國家

福利國家

fa6西6斯國家

中國,鐵路屬於國家

國家機器

國家監獄

國家銀行

國家所有制

國家社會主義

國家資本主義

國家大事

**

我們的權利受國家保護

國家之首

國家安全

(2) [nation]∶由一個民族或多個民族組成並且具有或多或少確定的領土和一個政府的人民的共同體

中國是有成文憲法的國家

西方國家

新近獨立的國家

國家的形勢

這是個英雄的國家

(3) [country;land]∶由人民共同體所占據的土地

亞洲國家

殖民地國家

這個國家有幾條大河

在這個國家的各個角落

第三世界國家

他曾在許多國家居住過

美麗的國家

元老

[senior statesman] 古時稱天子的老臣,現指政界年輩資望高的人

學校

[school;educational institution] 教授某一項或一些專門技術的地方

儒宗

儒者的宗師。 漢 以後亦泛指為讀書人所宗仰的學者。《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贊》:“ 叔孫通 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 漢 家儒宗。”《漢書·蕭望之傳贊》:“ 望之 堂堂,折而不橈,身為儒宗,有輔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宋 王安石 《上邵學士書》:“昔 昌黎 為 唐 儒宗。” 清 葉廷琯 《吹網錄·石林公著作存佚考》:“ 石林 公以宏通淵雅之才,研求經義,撰述辭章,蔚為一代儒宗文伯。”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先生遂身衣學術的華袞,粹然成為儒宗。”

勳業

功業。《三國志·魏志·傅嘏傳》:“子志大其量,而勳業難為也,可不慎哉!” 唐 李頎 《贈別張兵曹》詩:“勳業河山重,丹青錫命優。” 清 管同 《<方植之文集>序》:“由是言之:性命修於身,勳業皆其末跡也。” 阿英 《戎行兼言藝文事》:“將軍只手定 蘇北 ,勳業爭傳 大江 南。”

旂常

1.旂與常。旂畫交龍,常畫日月,是王侯的旗幟。語本《周禮·春官·司常》:“日月為常,交龍為旂……王建大常,諸侯建旂。” 明 張居正答應天巡撫孫小溪》:“先朝名臣,所以銘旂常、垂竹素者,不過奉公守法、潔己愛民而已。”

2.借指王侯。 唐 楊炯 《群官尋楊隱居詩序》:“以不貪為寳,均珠玉以咳唾;以無事為貴,比旂常於糞土。”

天語

(1).上天之告語。 唐 李白 《明堂賦》:“聽天語之察察,擬帝居之將將。” 宋 李清照 《漁家傲》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明 唐順之 《冬至南郊》詩:“神光人共見,天語帝親聞。”

(2).謂天子詔諭;皇帝所語。 唐 劉禹錫 《送源中丞充新羅冊立使》詩:“身帶霜威辭鳳闕,口傳天語到 鷄林 。” 宋 蘇軾 《用王鞏韻贈其侄震》詩:“朝廷貴二 陸 ,屢聞天語溫。”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四:“ 茅元儀 《武備志》成,曾經 神宗 乙夜之覽,天語稱其該博。”

煌煌

[brilliant] 明亮輝耀

明星煌煌

河嶽

亦作“ 河嶽 ”。 黃河五嶽的並稱。語本《詩·周頌·時邁》:“懷柔百神,及 河 喬嶽。” 毛 傳:“喬,高也。高岳, 岱宗 也。” 孔穎達 疏:“言高岳 岱宗 者,以巡守之禮必始於東方,故以 岱宗 言之,其實理兼四岳。”後泛指山川。 南朝 齊 謝朓 《為宣成公拜章》:“惟天為大,日星度其象;謂地蓋厚,河嶽宣其氣。” 宋 文天祥 《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見“ 河嶽 ”。

奇才

[great talent] 傑出的才能

是古

以古為是。《漢書·劉歆傳》:“陵夷至於暴 秦 ,燔經書,殺儒士,設挾書之法,行是古之罪,道術由是遂滅。”

碩望

重望;高名。亦指有重望的人。 唐 李德裕 《授石雄晉絳行營節度使制》:“朕以彥佐,早升大將之壇,久服上公之冕;資其碩望,任以指蹤。”《宋史·趙普傳》:“自輔弼兩朝,周旋三紀;茂巖廊之碩望,分屏翰之劇權。” 宋 陸游 《賀葛正言啟》:“上虛佇於嘉言,士共歸於碩望。” 清 曾國藩 《<歐陽生文集>序》:“三子既通儒碩望, 姚先生 治其術益精。” 梁啓超 《為國會期限問題敬告國人》:“然國民固非不欲舉耆宿碩望以為代表也,諸代表非不欲廣引耆宿碩望以同事也。”

鹽梅

(1).鹽和梅子。鹽味鹹,梅味酸,均為調味所需。亦喻指國家所需的賢才。《書·說命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孔 傳:“鹽鹹梅醋,羹須鹹醋以和之。”《梁書·處士傳·庾詵》:“勒州縣時加敦遣,庶能屈志,方冀鹽梅。” 清 李漁 《玉搔頭·分任》:“急遞鹽梅信,飛傳鼎鼐家。” 郭沫若 《創造十年》十三:“外來稿件不加減一下鹽梅,它是不肯入口的。”

(2).調和和諧。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聲律》:“聲得鹽梅,響滑榆槿。” 宋 蘇轍 《除馮京彰德軍節度使制》:“和而不同,性有鹽梅之德。”

(3).鹽花梅漿。可用以擦洗銀器。 唐 白居易 《寄兩銀榼與裴侍郎因題兩絕》之二:“慣和麴櫱堪盛否?重用鹽梅試洗看。”自註:“銀匠洗銀,多以鹽花梅漿也。”

(4).白梅的異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一·梅》。

鼎鼐

(1).鼎和鼐。古代兩種烹飪器具。《戰國策·楚策四》:“故晝游乎江湖,夕調乎鼎鼐。” 宋 張邦基 《墨莊漫錄》卷七:“予以謂古之鼎鼐皆無蓋,而足皆圓直無作獸形者,此乃敦耳。”

(2).喻指宰相等執政大臣。 唐 蘇頲 《唐紫微侍郎贈黃門監李乂神道碑》:“鼎鼐遞襲,簪纓相望。” 元 汪元亨 《雁兒落過得勝令·歸隱》曲:“慚居鼎鼐官,笑領煙霞伴。” 清 李漁 《玉搔頭·分任》:“急遞鹽梅信,飛傳鼎鼐家。”參見“ 鼎鼐調和 ”。

大名

(1) [one's formal personal name]∶某人的正式名字

(2) [your name]∶對方名字的敬稱

(3) [great reputation]∶顯赫的名氣

赫赫

[impressive;majestic;illustrious] 顯赫的樣子

赫赫乎可象也。——明· 劉基《賣柑者言》

千秋

(1) [a thousand years]∶千年

(2) [a long long time]∶歲月久遠

(3) [birthday]∶生日。敬辭,指人的壽辰

今日老祖宗千秋,奶奶生氣,豈不惹人議論?——曹雪芹《紅樓夢》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