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翁備人間福,齒德俱尊,方期再宴恩榮,豈僅詩歌賦苹鹿; 有子具天下才,邦家攸賴,仰見九重眷契,勿教哀毀損柴魚。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是翁備人間福,齒德俱尊,方期再宴恩榮,豈僅詩歌賦苹鹿;
下聯:有子具天下才,邦家攸賴,仰見九重眷契,勿教哀毀損柴魚。

對聯備註:

(清-《挽盛康聯》)

參考注釋

人間

[man’s world;the world] 指整個人類社會;世間

要留清白在人間。——明· 于謙《石灰吟》詩

人間四月芳菲盡。——宋· 沈括《夢溪筆談》

齒德

(1).《孟子·公孫丑下》:“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後用“齒德”指年齡與德行。 宋 魏了翁 《古今考》:“滿千錢者升之堂上,不則退之堂下,惟商財賄,毋問齒德。” 明 許自昌 《水滸記·投膠》:“一方保正,喜今日共推,齒德皆尊。”

(2).年高德劭。 明 瞿佑 《歸田詩話·鍾馗圖》:“予視先生猶大父行,而先生不以齒德自居。” 清 方苞 《萬季野墓表》:“惟余不與,而 季野 獨降齒德而與余交。”

(3).指年高德劭的人。 清 蒲松齡 《聊齋誌異·仙人島》:“ 桓 命於鄰黨中,招二三齒德來。”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五○:“里門風俗尚敦龐,年少爭為齒德降。”

恩榮

謂受皇帝恩寵的榮耀。 南朝 宋 謝靈運 《命學士講書》詩:“古人不可攀,何以報恩榮。” 唐 白居易 《續古詩》之五:“一曲稱君心,恩榮連九族。”《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今官至撫臺,恩榮極矣,一向清勤自矢,不負朝廷。”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敘仕宦,述恩榮,詳列子女生卒,而無一字言及其居官。”

詩歌

[poems and songs;Poetry] 中國古代稱不合樂的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統稱為詩歌

只有一種用言語表達的藝術就是詩歌

天下

(1) [land;whole China under heaven]∶四海之內,全中國

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孫子·謀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天下三分。——諸葛亮《出師表》

天下之美。——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among people;on society]∶人世間,社會上

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 [all over the world;whole people]∶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縞素。——《戰國策·魏策》

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以天下之所順。

先天下之憂而憂。——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後天下之樂而樂。

(4) [rule;domination]∶國家或國家的統治權

傳天下不足多。——《韓非子·五蠹》

為天下理財。——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共爭天下。——《資治通鑑》

天下事誰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nature;between heaven and earth]∶自然界,天地間

知天下之寒。——《呂氏春秋·察今》

邦家

國家。《詩·小雅·南山有台》:“樂只君子,邦家之基。” 鄭玄 箋:“人君既得賢者,置之於位,又尊敬禮樂,樂則能為國家之本。”《後漢書·皇甫規傳論》:“故能功成於戎狄,身全於邦家也。” 明 邵璨 《香囊記·點將》:“看他氣宇堂堂,威風凜凜,乃朝廷之心膂,為邦家之爪牙。” 孫中山 《同盟會宣言》:“此遭邦家多難,困苦百折。”

九重

(1).九層;九道。《楚辭·天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韓詩外傳》卷八:“ 齊景公 使人於 楚 , 楚王 與之上九重之臺。” 三國 魏 曹植 《當牆欲高行》:“願欲披心自説陳,君門以九重,道遠 河 無津。”

(2).泛指多層。 元 無名氏 《氣英布》第四折:“九重圍里往來,直似攛梭;萬隊營中上下,渾如走馬。”

(3).指天門;天。《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一·漢郊祀歌一》:“九重開,靈之斿,垂惠恩,鴻祜休。” 唐 李白 《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我皇手把天地戶, 丹丘 談天與天語。九重出入生光輝,東來 蓬萊 復西歸。”京劇《貴妃醉酒》:“好一似 嫦娥 下九重,清清冷落在 廣寒宮 。”

(4).指宮門。 漢 趙壹 《刺世疾邪賦》:“雖欲竭誠而盡忠,路絶險而靡緣。九重既不可啟,又羣吠之狺狺。”

(5).指宮禁,朝廷。 唐 盧綸 《秋夜即事》詩:“九重深鎖禁城秋,月過南宮漸映樓。”

(6).指帝王。 唐 李邕 《賀章仇兼瓊克捷表》:“遵奉九重,決勝千里。” 明 無名氏 《金雀記·作賦》:“明朝入禁中,奏聞九重。” 清 鈕琇 《觚賸續編·人觚》:“先是, 寶 ( 法寶 )出奔時,九重大怒,命大索天下。”

(7).指皇位。《敦煌曲子詞·酒泉子》:“隊隊雄軍驚御輦,驀街穿巷犯皇宮,祇擬奪九重。”

哀毀

謂居親喪悲傷異常而毀損其身。後常作居喪盡禮之辭。《後漢書·韋彪傳》:“ 彪 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寑。” 唐 司空圖 《唐故太子太師盧公神道碑》:“丁內憂,哀毀逾禮,士大夫莫不感傷。” 宋 秦觀 《葛宣德墓銘》:“五歲遭夫人憂,哀毀如成人。”《天雨花》第十四回:“ 光宗 之病,本因哀毀先帝。”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