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頓演圓宗獨被上根尚未悉符出世度生弘誓 行願導歸極樂全收九界方堪大暢成道利物本懷

名勝蘇州

對聯全文

上聯:華嚴頓演圓宗獨被上根尚未悉符出世度生弘誓
下聯:行願導歸極樂全收九界方堪大暢成道利物本懷

對聯備註:

(蘇州:印光題靈岩山寺大雄寶殿)

參考注釋

華嚴

(1).《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簡稱。有三種譯本。 宋 陳師道 《謝寇十一惠端硯》詩:「敢書細字注魚蟲,要傳《華嚴》八千偈。」

(2).佛教語。天台宗所說「五時」教之一。指 釋迦牟尼 成道之初在菩提樹下所說的大乘無上法門。因其高深,解悟者少。 清 龔自珍 《<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 隋 以來判教諸師,皆曰『華嚴』日出時,『法華』日中時,『涅槃』日入時。」

(3).指華嚴宗所說的大乘境界。 康有為 《與菽園論詩兼寄任公孺博曼宣》詩之二:「華嚴帝網重重現,廣樂鈞天竊竊聽。」

上根

(1).佛家語。上等根器。指對佛法的領悟程度屬於上等。《魏書·釋老志》:「初根人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為中乘,受十二因緣;上根人為大乘,則修六度。」 宋 陳善 《捫虱新話·韓文公與大顛論佛法》:「今 大顛 與首座侍者三人,互相引發,皆迥絶言議之表,所謂為上根者説大乘法因果報應,文字語言固不論也。」 明 寓山居士 《魚兒佛》第二出:「下方有個 金嬰 ,雖在塵世,卻有上根,他妻子 鍾氏 ,原是 靈山 上一個比丘尼。」

(2).指具有上等根器的人。 清 龔自珍 《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就三周而論,為上根説法,授上根記,初善也。」

尚未

至今未曾;還沒有。 

例句: 

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三回:「正是科爾沁部統領明安,尚未行禮,即大哭道「全部軍士都敗沒了,貴統領布塞聞已戰死了。」 

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於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左拉

出世

(1) [vouchsafe;come into being;be born]∶人的出生

偶有真正偉大的詩人出世

(2) [come out;be published]∶問世;產生

《何典》的出世,至少也該有四十七年了。——魯迅《〈何典〉題記》

(3) [be above worldly considerations;be not involved in the material world]∶超脫人世束縛。佛教用語,佛教徒以人世為俗世,故稱脫離人世束縛為出世

出世思想

其氣浩然,常留天地之間,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全祖望《梅花嶺記》

(4) [rise above this world]∶高出人世

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mao99東《念奴嬌·崑崙》

弘誓

佛教語。謂普度眾生的大願。《無量壽經》卷上:「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南朝 宋 謝靈運 《淨土詠》:「願言四十八,弘誓拯羣生。」 隋煬帝 《寶台經藏願文》:「寳臺四藏,將十萬軸,因發弘誓,永事流通,仍書願文,悉連卷後。」

行願

(1).佛教語。謂身心修養之境界。 唐 白居易 《東都十律大德長聖善寺缽塔院主智如和尚荼毗幢記》:「幢功德甚大,師行願甚深。」

(2).指隨緣而生的心境。 宋 范成大 《淳熙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登大峨之巔》詩:「我本三生同行願,隨緣一念猶相應。」

樂全

(1).指道家所謂超脫哀樂之情、無往而不適的境界。《莊子·繕性》:「樂全之謂得志。」 成玄英 疏:「夫己身履於正道,則所作皆虛通也。既而無順無逆,忘哀忘樂,所造皆適,斯樂之全者也。」

(2).謂以完美為樂。《三國志·魏志·鍾繇傳》「帝以 吳 、 蜀 未平,且寢」 裴松之 注引 晉 袁宏 曰:「夫民心樂全而不能常全也,蓋利用之物懸於外,而嗜慾之情動於內也。於是有進取貪競之行,希求放肆之事。」

九界

(1).佛教語。謂「十法界」中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九界相對佛界而言,均為迷界。《法華玄義·二上》:「己身他身,微妙寂絶,皆非權非實,而能應於九界之權,一界之實。」 清 龔自珍 《最錄三千有門頌》:「佛具佛性,我知之;九界具佛性,我知之;九界具九界性,我知之;佛具九界性,獨未之聞。」

(2). 康有為 所謂產生世間諸苦的九種界別。即國界、級界、種界、形界、家界、業界、亂界、類界和苦界。見《大同書》甲部第六章。

成道

猶成佛。謂領會佛道而得證正果。《後漢書·襄楷傳》:「天神遺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木篇》:「菩提樹,出 摩伽陀國 ,在 摩訶菩提寺 ,蓋 釋迦如來 成道時樹,一名思惟樹。」 范文瀾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據說, 釋迦 成道後,三七日間,為徒眾講《華嚴大經》。」

利物

(1).益於萬物。《易·乾》:「利物足以和義。」 孔穎達 疏:「言君子利益萬物,使物各得其宜。」 唐 李翱 《祭中書韋相公文》:「利物之至,宜乎得政。」 明 無名氏 《四賢記·構釁》:「浪跡江湖,濟人利物。」

(2).競賽的獎品、彩頭。 元 無名氏 《射柳捶丸》第四折:「明晃晃擺著利物,齊臻臻列著這士卒。」《水滸傳》第九回:「這錠銀子,權為利物;若是贏的,便將此銀子去。」《紅樓夢》第七五回:「必須立了罰約,賭個利物,大家才有勉力之心。」

(3).錢財。《醒世恆言·小水灣天狐貽書》:「某非為口腹利物,不過遊戲試技耳。」《警世通言·呂大郎還金完骨肉》:「那布商因為稽遲了 呂玉 的歸期,加倍酬謝。 呂玉 得了些利物,等不得布商收貨完備,自己販了些粗細絨褐,相別先回。」

本懷

(1).自己的心跡;自己的心愿。 晉 陸機 《謝平原內史表》:「區區本懷,實有可悲。」《魏書·苻堅傳》:「卿遠來草創,得無勞乎?今送一袍,以明本懷。」 鄒魯 《招降滿洲將士布告》:「我國民之為 滿洲 將士者,非其本懷,特為 滿洲 所迫,不得已而為之。」

(2).本來的心愿。 清 趙翼 《甌北詩話·白香山詩》:「謫 江州 ,有《自誨》一首,謂:年已四十四,即活至七十,亦不過二十六年,惟當飢而食,渴而飲,晝而興,夜而寢,何必捨此而遑遑他求!此尤其思退之本懷也。」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