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寇靖邊,偕一家昆季,雲雷經綸,天為社稷生良弼; 沉菑澹患,俾數省黎元,水火衽席,人自舄裳想德音。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綏寇靖邊,偕一家昆季,雲雷經綸,天為社稷生良弼;
下聯:沉菑澹患,俾數省黎元,水火衽席,人自舄裳想德音。

對聯備註:

(清-胡鎮南《挽曾國荃聯》)

參考注釋

一家

(1).一個家族;一戶人家。常用以謂無分彼此,如家人之相親。《管子·霸言》:“一國而兩君,一國不可理;一家而兩父,一家不可理也。”《淮南子·說林訓》:“一家失熛,百家皆燒。”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兄弟》:“夫有人民而後有夫婦,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一家和睦,吉事有祥。” 陳毅 《乘車過雪峰》詩:“明日 拉薩 會親友, 漢 藏 一家敘別情。”

(2).指一人。《禮記·大學》:“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 鄭玄 註:“一家、一人,謂人君也。” 漢 班固 《bai5虎通·正論》:“明天下非一家之有,謹敬謙讓之至也。”《宋史·道學傳·程顥》:“天下事非一家私議,願平氣以聽。”《古今小說·宋四公大鬧禁魂張》:“有五個防土庫的,在那裡喫酒du5錢,一家當一更。”

(3).一家學說;一個流派。《荀子·解蔽》:“一家得周道,舉而用之,不蔽於成積也。”《晉書·荀崧傳》:“ 向 歆 ,漢之碩儒,猶父子各執一家,莫肯相從。” 唐 劉知幾 《史通·采撰》:“何嘗不徵求異説,採摭羣言,然後能成一家,傳諸不朽。” 宋 蘇軾 《莊子祠堂記》:“其論天下道術,自 墨翟 、 禽滑釐 、 彭蒙 、 慎到 、 田駢 、 關尹 、 老聃 之徒,以至於其身,皆以為一家。”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二節:“ 蘇 張 縱橫之辨、 髠奭 稷下 之談,其論無當於宏旨,其義不主於一家。”參見“ 一家言 ”、“ 一家書 ”。

(4).古時生產活動的一個單位。三夫為一家。《管子·乘馬》:“邑成而制事:四聚為一離,五離為一制,五制為一田,二田為一夫,三夫為一家,事制也。”

(5).表數量。常用於工商企業等。如:一家百貨商店;一家紡織廠。

昆季

兄弟。長為昆,幼為季。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行路相逢,便定昆季,望年觀貌,不擇是非。” 唐 李德裕 《次柳氏舊聞》:“ 玄宗 於諸昆季,友愛彌篤,呼 寧王 為大哥。” 清 沉復 《浮生六記·閒情記趣》:“終日品詩論畫而已。更有 夏淡安 、 揖山 兩昆季,並 繆山音 、 知白 兩昆季。” 柳亞子 《<胡寄塵詩>序》:“而 皖 中 鬍子 朴安 、 寄塵 昆季,鹹翩然來游焉。”

雲雷

(1).雲和雷。 漢 王充 《論衡·儒增》:“雲雷在天,神於百物。” 宋 蘇軾 《祈雨僧伽塔祝文》:“噫欠雲雷,咳唾雨澤,救焚拯溺,不待崇朝。”《醒世姻緣傳》第十六回:“一日,場內曬了許多麥,倐然雲雷大作起來。”

(2).指雲紋和雷紋。 漢 王充 《論衡·儒增》:“雲罇刻畫雲雷之形。” 宋 范成大 《古鼎作香爐》詩:“雲雷縈帶古文章子子孫孫永奉常。” 明 李東陽 《台寺夏日》詩:“雲雷畫壁丹青壯,神鬼虛堂世代遙。” 清 龔自珍 《偽鼎行》:“徒取雲雷傅,汝敗漆朽壤。”

(3).《易·屯》:“《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按,《屯》之卦象為《坎》上《震》下,《坎》之象為雲,《震》之象為雷。因以“雲雷”喻險難環境。 北周 庾信 《周柱國大將軍長孫儉神道碑》:“道鍾《屯》《剝》,世屬雲雷。” 宋 王禹偁 《刻石為丘行恭贊》序:“聖人創經綸之業,起草昧之時,雲雷方興,《屯》難必作,乃有忠果武勇之士以救之。”

(4).指不吉利的徵兆。 宋 辛棄疾 《沁園春·城中諸公載酒入山遂破戒一醉》詞:“ 杜康 初筮,正得雲雷。” 鄧廣銘 箋註:“意謂 杜康 筮仕而得不吉利之《屯卦》,亦即預示酒及造酒之人均將遭受拒絶也。”

(5).《易·屯》:“《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屯》之卦象是為雲雷聚,雲行於上,雷動於下。按《象傳》以雨比恩澤,以雷比刑。謂君子觀此卦象和卦名,則善於兼用恩澤與刑罰,以經緯國家。《南史·張弘策樂藹等傳論》:“ 藹 雖異帷幄之勛,亦讚雲雷之業,其當官任事,寵秩不亦宜乎。”

(6).指經緯治理國家的人。 宋 陳師道 《後山談叢》卷三:“廊廟佇徵於舊德,雲雷始洽於新恩。” 金 元好問 《射虎》詩:“得意雲雷捲勍敵,回頭藜藿但空山。”

(7).行雲下雨。 唐 盧綸 《寄贈庫部王郎中》詩:“草木承風偃,雲雷施澤均。” 劉初棠 校註:“《周易·上經乾》:‘雲行雨施,天下平也。’此易雨為雷,調聲以就平仄。”

(8).比喻波濤。波濤翻卷如雲,奔騰之聲如雷,故稱。 宋 蘇軾 《同正輔表兄游白水山》詩:“擘開翠峽走雲雷,截破奔流作潭洞。” 金 元好問 《鸛雀崖北龍潭》詩:“雲雷皷飛浪,噴薄齊萬弩。”

經綸

(1) [combed and arranged silk threads]∶整理過的蠶絲

(2) [statecraft; statesmanship]∶比喻籌劃治理國家大事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藝文類聚·吳均·與朱元思書》

大展經綸

滿腹經綸

(3) [ambition and ability]∶借指抱負與才幹

社稷

[the god of the land and the god of grain — the state] 土神和穀神,古時君主都祭祀社稷,後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

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 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史記·陳涉世家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良弼

猶良佐。《書·說命上》:“恭默思道,夢帝賚予良弼,其代予言。” 孔 傳:“夢天與我輔弼良佐,將代我言政教。” 唐 楊炯 《中書令薛振行狀》:“ 文王 協於朕卜,迎 太公 於 渭水 ; 高宗 求於朕夢,得良弼於 傅巖 。” 明 劉基 《巫山高》詩:“君不見, 商王 夢中得良弼, 傅巖 之美今安匹!”

黎元

[the common people;the multitude] 百姓;民眾

水火

[stool and urine] 指大小便

衽席

亦作“袵席”。1.床褥與莞簟。《周禮·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衽席、牀笫、凡褻器。”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衽席,單席也。” 賈公彥 疏:“衽席者,亦燕寢中臥席…… 司農 雲‘單席’,則臥之簟席。” 錢玄 《三禮名物通釋·衣服·韍舄》:“衽席之制,牀上版曰笫,亦曰簀。笫上之席曰莞,亦曰簟。簟上加衽,衽即褥。”

(2).泛指臥席。《韓詩外傳》卷二:“ 姬 ( 樊姬 )曰:‘妾得侍於王,執巾櫛,振衽席,十有一年矣。’” 唐 李德裕 《蚍蜉賦》序:“此郡多蚍蜉,余所居臨流,實繁其類,或聚於袵席,或入於盤盂,終日厭苦,而不知可御之術。”

(3).引申為寢處之所。 清 王韜 《變法自強下》:“視萬里有如咫尺,經滄波有同袵席。”

(4).宴席;座席。《禮記·坊記》:“衽席之上,讓而坐下,民猶犯貴。”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傲雅觴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遊記》:“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

(5).借指男女se5欲之事。《莊子·達生》:“人之所取畏者,袵席之上,飲食之閒;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 郭象 註:“至於se5欲之害,動皆之死地而莫不冒之。” 成玄英 疏:“況飲食之間,不能將節;袵席之上,恣其yin5盪,動之死地,萬無一全。”《新唐書·高宗紀贊》:“ 高宗 溺愛袵席,不戒履霜之漸,而毒流天下,貽禍邦家。” 明 陸樹聲 《病榻寤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也,而大戒存焉,故以肥甘為酖毒,袵席為畏途者,戒於所易溺也。”

(6).借指太平安居的生活。語出《大戴禮記·主言》:“是故明主之守也,必折衝乎千里之外;其征也,袵席之上還師。” 唐 陳子昂 《為河內王等論軍功表》:“臣等不能折衝虜庭,還師袵席。” 清 秋瑾 《失題》:“中流砥柱,力挽狂瀾,具大才,立大業,拯斯民於衽席,奠國運如磐石,非大英雄無以任之。” 葉聖陶 《窮愁》:“ 阿松 所識,不出里巷鄙夫,豪富階除,平生所未履,寧復有為之解艱難而登衽席者耶?”

(7).謂使得平安。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史料二·駱文忠公遺愛》:“ 蜀 民見 駱公 用兵如此之神速,以為 諸葛 復生,且出水火而袵席之,皆曰:‘ 駱公 活我。’”

德音

(1).善言。《詩·邶風·谷風》:“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鄭玄 箋:“夫婦之言無相違者,則可與女長相與處至死。”後亦用以對別人言辭的敬稱。《魏書·宗欽傳》:“足下兼愛為心,每能存顧,養之以風味,惠之以德音。” 唐 韓愈 《高君畫贊》:“遺書一張,德音不忘。” 魯迅 《書信集·致許壽裳》:“倘能先賜德音,猶所說豫大慶。”

(2).猶德言,指合乎仁德言語、教令。《國語·楚語上》:“忠信以發之,德音以揚之。”

(3).用以指帝王的詔書。至 唐 宋 ,詔敕之外,別有德音一體,用於施惠寬恤之事,猶言恩詔。 漢 桓寬 《鹽鐵論·詔聖》:“ 高皇帝 時,天下初定,發德音,行一切之令,權也,非撥亂反正之常也。”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詩:“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 宋 曾鞏 《英宗實錄院申請》:“乞下三司,令自 嘉祐 八年四月至 治平 四年正月八日已前,應蟲蝗、水旱、災傷及德音赦書蠲放稅賦,及蠲免欠負,並具實數,供報當院。”《平山冷燕》第十六回:“卻又不知向何方流蕩,竟無跡跡,以辜朝庭德音。”

(4).指朝廷所定的正統音樂。《禮記·樂記》:“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

(5).好名聲。《詩·豳風·狼跋》:“公孫碩膚,德音不瑕。” 朱熹 集傳:“德音,猶令聞也。”《詩·小雅·南山有台》:“樂只君子,德音不已。” 晉 葛洪 《<抱朴子外篇>自敘》:“高勛著於盟府,德音被乎管絃。形器雖沉鑠於淵壤,美談飄颻而日載。” 明 何景明 《古怨詩》之二:“所重在德音,容色安足恃。”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