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利極膏腴,十萬山近繞澄江,今年喜雨足田肥,人和歲稔; 邊情須體察,三百里親來行縣,到處得興農課士,問俗觀風。

名人名家題贈

對聯全文

上聯:地利極膏腴,十萬山近繞澄江,今年喜雨足田肥,人和歲稔;
下聯:邊情須體察,三百里親來行縣,到處得興農課士,問俗觀風。

對聯備註:

(清-李彥章《上林縣勸農亭聯》,李彥章題上林勸農亭)

參考注釋

地利

(1) [favourable geographical position;topographical advantages]∶地理的優勢

天時不如地利。——《孟子·公孫丑下》

(2) [land productivity]∶土地有利於種植作物的條件

膏腴

[fertile] 肥沃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戰國策·趙策》

他們進行了適度的深耕,撒下肥料,努力使土地變得膏腴起來。——《土地》

十萬

數目。一百個千。用以形容數量極多。《孟子·公孫丑下》:“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欲富乎?” 唐 杜甫 《漁陽》詩:“繫書請問 燕 耆舊,今日何須十萬兵?” 宋 陸游 《好事近》詞:“驅退睡魔十萬,有雙龍蒼璧。” 陳毅 《梅嶺三章》詩之一:“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 閻羅 。”

澄江

(1).清澈的江水。 南朝 齊 謝朓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宋 柳永 《輪台子》詞:“霧斂澄江,煙消藍光碧。”

(2).水名。在 海南島 上。有二源:一出 瓊山縣 西石山 ,叫 內澄江 ;一出 瓊山縣 虎村嶺 ,叫 外澄江 。二水在 澄邁縣 南匯合入海。江水清澈,故名。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廣東六·瓊州府》:“ 澄江 在縣東,源出山谷間,下流達 新安江 。”

(3). 江蘇省 江陰市 的別稱。古 長江 流到這裡,江面驟寬,流緩沙沉,故有此稱。 宋 俞巨源 《<江陰縣誌>序》:“ 大江 自 京口 來,委折而南,浩漾澎湃,勢益壯越,數百里聚為 澄江 之區。” 宋 元 時城內置 澄江驛 。舊稱縣城北門為 澄江門 ,門外有 澄江河 ,有橋叫 澄江橋 。

今年

[this year] 指現在的這一年

喜雨

[timely rain;seasonable rain;welcome fall of rain] 莊稼非常需要雨水時下的雨

喜雨過後,菜農一片歡欣

人和

[support of the people;unity and coordination within one’s own ranks] 指人心歸一,上下團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歲稔

年成豐熟。 唐 白居易 《泛渭賦》序:“上樂時和歲稔,萬物得其宜。”《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四》:“蓋逢歲稔,共樂時康。”《宋史·食貨志上三》:“﹝ 紹興 ﹞十三年, 荊湖 歲稔。米斗六七錢,乃就糴以寬 江 、 浙 之民。”

邊情

(1).邊地的民心人情。《宋書·劉道產傳》:“前者兵寇攻逼,邊情波駭。” 宋 劉克莊 《挽黃岩趙郎中》詩之一:“訃傳 淮甸 邊情惜,路出 蕭山 巷祭多。”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裘文達公》:“而能下協邊情,上符睿算。”

(2).邊人的思鄉之情。 南朝 陳後主 《隴頭水》詩之一:“登山一回顧,幽咽動邊情。” 唐 朱灣 《寒城晚角》詩:“羇人此夜寐不成,萬里邊情枕上生。”

(3).邊境的形勢、情況。 宋 劉克莊 《北來人》詩:“胡運占難久,邊情聽易訛。” 明 張居正 《答宣大巡撫吳環洲》:“辱示邊情,一一領悉。”

體察

(1) [look into matters;experience and observe]∶體會和觀察

(2) [inspect]∶考察

百里

(1).一百里。謂距離甚遠。《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詩·大雅·桑柔》:“維此聖人,瞻言百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宋 蘇軾 《明君可與為忠言賦》:“心苟無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將或錫之十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後日之憂者,始服 永公 ‘熟慮其後’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時諸侯封地範圍。《孟子·萬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後用以稱諸侯國。參見“ 百里之命 ”。

(3).亦謂地小。《孟子·公孫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則百里之國足以獨立矣。”

(4).古時一縣所轄之地。因以為縣的代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大率方百里。” 漢 蔡邕 《太尉陳公贊》:“公在百里,有西產之惠,賜命方伯,分 陝 餘慶。” 晉 陶潛 《酬丁柴桑》詩:“秉直司聰,惠於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員外啟》:“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馳芳於墨綬。”

(5).借指縣令。《後漢書·循吏傳·仇覽》:“ 渙 ( 王渙 )謝遣曰:‘枳棘非鸞鳳所棲,百里豈大賢之路。’” 李賢 註:“時 渙 為縣令,故自稱百里也。”《南齊書·文學傳·崔慰祖》:“帝( 明帝 )欲試以百里, 慰祖 辭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詞》序:“苟擇良二千石暨賢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義,庶乎污萊盡闢矣。”

(6).寶劍名。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 吳大帝 有寳刀三,寳劍六。寳劍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複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見《孟子·萬章上》。

行縣

謂巡行所主之縣。《漢書·周勃傳》:“歲餘,每 河 東守尉行縣至 絳 , 絳侯 勃 自畏恐誅,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見。”《後漢書·崔駰傳》:“﹝ 崔篆 ﹞乃遂腳踏車到官,稱疾不視事,三年不行縣。” 李賢 注引《續漢志》:“郡國常以春行縣,勸人農桑,振救乏絶。” 唐 李嘉祐 《宋州東登望題武陵驛》詩:“明主頻移虎符守,幾時行縣向黔黎。”

到處

[at all places;everywhere;about] 各處;處處

陪客人到處參觀

到處找他

課士

考核士子的學業。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四:“有某公課士,以《賦得蜻蜓立釣絲》,限‘蜻’字,七排四十韻。人以為難。”《清史稿·選舉志一》:“課士之法,月朔、望釋奠畢,博士廳集諸,講解經書。”

問俗

訪問風俗。《禮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鄭玄 註:“俗,謂常所行與所惡也。” 宋 葉適 《除秘閣修撰謝表》:“及此扶行而問俗,幾成屍素以具官。” 清 黃景仁 《荻港舟次》詩:“疇昔五馬來 江 東,停麾問俗何雍雍。”

觀風

[be on the lookout;serve as a lookout] 替人守望,以便報告

派小王去觀風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