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重為道德所宗太上總三清信有丈人尊五嶽 正一授明威之錄寶仙題九室別傳真宰領諸天

名勝青城山

對聯全文

上聯:玄重為道德所宗太上總三清信有丈人尊五嶽
下聯:正一授明威之錄寶仙題九室別傳真宰領諸天

對聯備註:

(青城山:天師洞正殿)

參考注釋

道德

(1) [morals;ethics]∶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道德之歸也有日矣。——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作為校長,他要求在學校里保持高的道德標準禮貌規矩

(2) [moral]∶合乎道德的

太上

(1).最上,最高。《墨子·親士》:“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 孫詒讓 間詁:“太上,對其次為文,謂等之最居上者。”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最下腐刑極矣。” 宋 秦觀 《心說》:“太上見心而無所取捨,其次無心,其次虛心,其次有心。” 郭沫若 《創造十年續篇》七:“我們的作為國家而存在的太上支配權已經是老早bei1操在了別的一些什麼人手裡。”

(2).猶太古,上古。《禮記·曲禮上》:“太上貴德。” 鄭玄 註:“太上,帝皇之世。” 陸德明 釋文:“太上,謂三皇五帝之世。”《文選·應貞<晉武帝華林園集詩>》:“悠悠太上,民之厥初。” 李善 註:“太上,太古也。”

(3).指皇帝。《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大王不察古今之所以安國便事,而欲以親戚之意望於太上,不可得也。” 顏師古 注引 如淳 曰:“太上,天子也。”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刺史見太上聖明,股肱竭力。”

(4).指上帝,天帝。 明 烏斯道 《月下彈琴記》:“太上以其影留下界,恐人褻慢,將命六丁取之。”

(5).太上皇。 晉 乾寶 《晉紀總論》:“至乃易天子以太上之號,而有免官之謡。” 唐 吳兢 《貞觀政要·論忠義》:“臣等昔受命太上,委質東宮。” 清 李漁 《玉搔頭·奸圖》:“那時節啊,我龍床肯讓,願為太上。”

(6).道教最高最尊之神的名前常冠以“太上”二字,以示尊崇。《雲笈七籤》卷九:“太上曰:‘心有神識,識道可尊。’”此指 太上道君 。

三清

(1).道教所指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 南朝 梁 沉約 《桐柏山金庭館碑》:“此蓋棲靈五嶽,未駕夫三清者也。” 唐 呂岩 《七言》詩之四八:“津能充渴氣充糧,家住三清 玉帝 鄉。”

(2).道教對玉清境洞真教主 元始天尊 ,上清境洞玄教主 靈寶天尊 ,太清境洞神教主 道德天尊 的合稱。《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知觀與同兩個道童火攻道人,張掛三清,眾家鋪設齊備,動起法器。”

(3). 唐 殿名,在 長安 大明宮 內。 唐 李白 《金陵與諸賢送權十一序》:“我君六葉繼聖,熙乎玄風; 三清 垂拱,穆然紫極。” 王琦 註:“《玉海》: 唐 大明宮 內有 三清殿 。” 唐 人亦借指朝廷。《舊唐書·鄭畋傳》:“陛下過垂採聽,超授恩榮,擢於百里之中,致在 三清 之上。”

(4).酒名。即清酒。 晉 潘岳 《桔賦》:“三清既設,百味星爛。” 唐 駱賓王 《初秋登王司馬樓宴得同字》詩:“締賞三清滿,承歡六義通。”參見“ 三酒 ”。

(5).一種以松實、梅花、佛手和雪水烹沏之茶。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玉泉雪水》:“遇佳雪,必收取。以松實、梅英、佛手烹茶,謂之三清。”

(6).三位清廉的人。 明 陳道亨 , 新建 人, 萬曆 十四年進士,官 南京 吏部郎中。同里 鄧以讚 , 衷貞吉 亦官 南京 ,為官皆清廉,人號“ 江 右三清”。見《明史·陳道亨傳》。

丈人

(1) [wife’s father;father-in-law]∶岳父,妻子的父親

(2) [elderly person]∶古時對老年男子的尊稱

遇丈人,以杖荷蓧。——《論語·微子》

我丈人行也。——《漢書·李廣蘇建傳》

五嶽

[the Five Famous Mountains in China] 中國的五大名山,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和中嶽嵩山

正一

(1).純真之一。道家認為“一”為世界萬物之本,永恆不變。 南朝 齊 顧歡 《夷夏論》:“佛號正真,道稱正一,一歸無死,真會無生,在名則反,在實則合。” 唐 盧照鄰 《病梨樹賦》:“高談正一,則古之 蒙莊子 ;深入不二,則今之 維摩詰 。” 南唐 譚峭 《化書·道化·正一》:“命之則四(虛、神、氣、形),根之則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謂正一。”

(2).道教的一派。原為五斗米道,為 東漢 張陵 所創。傳說 太上老君 親授 張陵 《太平洞極經》、《太玄經》、《五斗經》、《正一經》各若干卷。 張陵 傳授於後裔及其門徒。後 張陵 被尊為“天師”、“正一天師”,其所創之道派亦稱為“天師道”、“正一道”。 唐 宋 後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統稱為“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經》,崇拜鬼神,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祈福禳災等。《舊唐書·隱逸傳·司馬承禎》:“﹝ 承禎 ﹞事 潘師正 ,傅其符籙及辟穀、導引、服餌之術。 師正 特賞異之,謂曰:‘我自 陶隱居 傳正一之法,至汝四葉矣。’”《元史·釋老傳·張與材》:“八年,授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這一房道士,世傳正一道教,善能書符遣將,剖斷人間禍福。”

明威

指上天聖明威嚴的旨意。《書·多士》:“我有 周 佑命,將天明威,致王罰,勑 殷 命終於帝。”《管子·霸言》:“以明威之振,合天下之權。” 晉 劉琨 《勸進表》:“抗明威以攝不類,杖大順以肅宇內。” 宋 葉適 《代宋彥遠青詞》:“上穹垂鑒,厥有明威;下人何知,獨私恩造。”

九室

(1).古時九嬪和九卿分別治事之所。《周禮·考工記·匠人》:“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鄭玄 註:“九室,如今朝堂諸曹治事處。” 賈公彥 疏:“此九嬪之九室與九卿九室相對而言之:九卿九室是治事之處;則九嬪九室亦是治事之處。”

(2).指古明堂的九間房屋。《大戴禮記·明堂》:“明堂者……凡九室。” 王聘珍 解詁:“《隋書·牛弘傳》引 蔡邕 《明堂月令論》云:‘明堂制度之數,九室以象九州。’”

(3).即九廟。天子的祖廟。 唐 杜甫 《朝享太廟賦》:“壬辰,既格於道祖,乘輿即以是日致齋於九室。” 宋 王應麟 《國小紺珠·制度·九廟》:“ 武德 元年始立四廟, 正觀 七年立七廟, 開元 十年增太廟為九室。”

(4).道教謂人體中的“上宮”(腦)和“九竅”。《黃庭內景經·常念》:“九室正虛神明舍。” 梁丘子 註:“九室,謂頭中九宮之室及人之九竅,使上宮榮華,九竅真正,則眾神之所止舍也。” 晉 葛洪 《抱朴子·明本》:“夫入九室以精思,存真一以招神者。” 前蜀 杜光庭 《王宗玠宅弘農郡夫人降聖日修大醮詞》:“正身心於九室,撿神氣於三關。”

傳真

(1) [portraiture]∶寫真

(2) [fax]∶指通過有線電或無線電裝置把照片、圖表、書信、檔案等的真跡傳送到遠方

諸天

(1).佛教語。指護法眾天神。佛經言欲界有六天,se1界之四禪有十八天,無se1界之四處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韋馱天等諸天神,總稱之曰諸天。《長阿含經》卷一:“佛告比丘, 毗婆屍菩薩 生時,諸天在上於虛空中,手執白蓋寶扇,以障寒暑風雨塵土。” 南朝 宋 謝靈運 《曇隆法師誄》序:“且三界迴沉,諸天倏瞬。”《敦煌變文匯錄·頻婆娑羅王后宮綵女功德意供養塔生天因緣變文》:“人民歡喜皆稱嘆,諸天愛護讚精明。”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法堂里擺列著諸天聖像。”《西遊記》第十七回:“諸天遂來洞口報知。”

(2).指神界的眾神位。後泛指天界;天空。 唐 穀神子 《博異志·陰隱客》:“修行七十萬日,然後得至諸天,或 玉京 、 蓬萊 、 崑閬 、 姑射 。” 清 林則徐 《即目》詩:“不知身與諸天接,卻訝雲從下界生。”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