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真一代名臣,挽東南已墜山河,百戰奇勳,論學術本原,猶為餘事; 我是再傳弟子,憶京洛叨陪杖履,卅年老友,每從容講貫,鹹服先生。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公真一代名臣,挽東南已墜山河,百戰奇勳,論學術本原,猶為餘事;
下聯:我是再傳弟子,憶京洛叨陪杖履,卅年老友,每從容講貫,鹹服先生。

對聯備註:

(清-黃彭年《挽曾國藩聯》)

參考注釋

一代

(1) [a dynasty]∶一個朝代

一代宗臣

(2) [on era]∶一個時代,當代

一代英豪

(3) [all one's life]∶指人的一生;一輩

一代一代地辛勤勞動

(4) [generation]

(5) 某一類人的一輩

鼓舞了整個一代的理論家

(6) 生物的一個世系

現在這一代昆蟲似乎對這一噴劑有了抗藥性

名臣

有名的賢臣。《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張廷尉 方今天下名臣。”《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 唐 呂延濟 題註:“名臣,謂有賢才,立功業,垂名於後代者也。” 宋 梅堯臣 《謹賦》詩:“往往得遺逸,烜赫見名臣。” 清 張穆 《與陳頌南書》:“古今必無徼倖之名臣循吏也。” 魯迅 《墳·論“ta77的!”》:“身分也高了,家譜也修了,還要尋一個始祖,不是名儒便是名臣。”

東南

[southeast] 介於東和南之間的方向

方是時,博雞者以義聞東南。——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山河

[mountains and rivers—the land of a country] 山嶺和河流,指國家的疆土

錦銹山河

百戰

多次作戰。《吳子·料敵》:“三軍匈匈,欲前不能,欲去不敢,以半擊倍,百戰不怠。”《晉書·索綝傳》:“大小百戰, 綝 手擒賊帥 李羌 。” 唐 羅虬 《比紅兒》詩之六九:“幾拋雲髻恨金墉,淚洗花顏百戰中。” 宋 王安石 《烏江亭》詩:“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迴。” 清 昭槤 《嘯亭續錄·超勇親王》:“王陣擒賊首二,皆百戰渠魁,賊帥 小策零 墮騎,裸身跨白駝遁。”

奇勳

見“ 奇勳 ”。

亦作“ 奇勛 ”。謂卓越的功勳。 唐 李白 《送張秀才從軍》詩:“當令千古後,麟閣著奇勳。” 宋 陸游 《離堆伏龍祠觀孫太古畫英惠王像》詩:“奇勳偉績曠世無,仁人志士臨風慟。”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八》:“使善治敗於垂成,奇勛翻為禍首,詎不惜哉!”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五章六:“他們是想建立一次奇勳……來它一個火燒 長沙市 。”

論學

(1).論說學問。《禮記·學記》:“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孔穎達 疏:“論學,謂學問嚮成,論説學之是非。”

(2).指學術見解。 梁啓超 《戴東原哲學》三:“ 望溪 和 恕谷 論學不合。”

本原

(1).根源,根由。《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 宋 蘇轍 《御試製策》:“臣請為陛下推其本原,而極言其故。” 金 王若虛 《滹南詩話》卷上:“説者謂 東漢 多名節之士,賴以久存。跡其本原,正在 子陵 釣竿上來。” 柳亞子 《胡寄塵詩序》:“今日詩道之弊,其本原尚不在此。”

(2).根本,事物的最重要部分。《管子·水地》:“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 戴望 校正引 王引之 曰:“本原、根荄、宗室,皆謂根本也。”《漢書·董仲舒傳》:“養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 宋 陸游 《自責》詩:“文章跌宕忘繩墨,學問荒唐失本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若夫師德 都督 豐州 ,親衣皮褲率士屯田,積穀百萬,無轉餉和糴之費,此又裕餉之本原在於平日者。”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二章第七節:“還在 漢昭帝 時,有所謂賢良文學的儒生,代表下層豪強,力爭鹽鐵私營權,以為這是致太平的本原。”

(3).推究,推本溯源。《墨子·兼愛下》:“姑嘗本原若眾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惡人賊人生與?即必曰非然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從臣思跡,本原事業,祗誦功德。” 宋 曾鞏 《太祖皇帝總序》:“六聖之德澤,覆露生養,斯其所以盛也。本原事實,其所繇致此,有自也哉!”

(4).根底,基礎。 宋 曾鞏 《制誥擬詞·相制二》:“某行無錙磷,學有本原。材諝智謀,淑問惟舊。”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 清 顧炎武 《與周籀書書》:“為山覆簣,當加進往之功;祭海先河,尤務本原之學。” 象升 《<振素庵詩集>序》:“君固卓有本原,非近日號為作新體詩者所敢重也。”

(5).哲學上指萬物的最初根源或構成世界的最根本實體。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餘事

(1).無須投入主要精力的事;正業或本職工作之外的事。《莊子·讓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 宋 劉克莊 《滿江紅·送宋惠父入江西幕》詞:“滿腹詩書,餘事到 穰苴 兵法。” 鄭觀應 《盛世危言·鐵路下》:“可知鐵路之製,於商賈交易、貨物往來猶其餘事,而獨至軍旅之際,關係尤非淺鮮。”

(2).多餘的事,不重要的事。 漢 牟融 《理惑論》:“夫履道者,當虛無澹泊,歸志質樸何為乃道生死以亂志,説鬼神之餘事?” 宋 蘇軾 《與吳秀才書》之二:“以長生不死為餘事,而以練氣服藥為土苴也。”

(3).其他的事,別的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不覺有餘事,雖憶與 郗 家離婚。” 唐 韋應物 《郊居言志》詩:“但要尊中物,餘事豈相關。” 清 李漁 《舟中題王安節畫冊》詩之一:“道人日課無餘事,了卻揮絃便讀書。”

弟子

[disciple;follower;pupil]∶門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導幫助傳播和實行的人

京洛

[capital] 等於說“京城”。本指洛陽,因東周、東漢曾在這裡建都,故稱“京洛”

京洛騷然。——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叨陪

[be honored with a seat] 謙辭叨光陪侍

他日趨庭,叨陪鯉對。——王勃《滕王閣序》

叨陪末座

杖履

(1).老者所用的手杖和鞋子。 唐 李商隱 《為山南薛從事謝辟啟》:“方思捧持杖履,廁列生徒;豈望便上仙舟,遽塵蓮府。” 清 錢謙益 《祭都御史曹公文》:“儼觚稜之在望,撰杖履其奚從?”

(2).對老者、尊者的敬稱。 宋 蘇軾 《夜坐與邁聯句》:“樂哉今夕游,復此陪杖履。” 明 張煌言 《祭建國公鄭羽長鴻逵文》:“千里片鴻,經年尺鯉,北顧旌旗,南詢杖履。” 清 姚鼐 《復曹雲路書》:“賢從子謂杖履秋冬或來郡,然則不盡之意可面陳。”

(3).謂拄杖漫步。 唐 朱慶餘 《和劉補闕秋園寓興》之三:“逍遙人事外,杖履入杉蘿。” 清 曹寅 《讀梅耦長<西山>詩》詩:“杖履凌雲巔,行歌弔龍宅。”

老友

(1).相交多年的朋友。《宋史·儒林傳四·蔡元定》:“﹝ 元定 ﹞聞 朱熹 名,往師之。 熹 叩其學,大驚曰:‘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之列。’”《儒林外史》第二五回:“我的老友到了。” 郁達夫 《遲桂花》:“是因為這一次的結婚,我才進城裡去買東西,才發見了多年不見的你這老友的存在。”

(2). 明 代士大夫對已考中秀才的儒學生員的稱呼。《儒林外史》第二回:“原來 明 朝士大夫稱儒學生員叫做‘朋友’,稱童生是‘小友’。比如童生進了學,不怕十幾歲,也稱為‘老友’;若是不進學,就到八十歲,也還稱‘小友’。”

從容

(1) [calm]∶悠閒舒緩

聽小子從容的表白出來。——《初刻拍案驚奇》

從容應付

(2) [plentiful]∶充裕;寬裕

時間從容

(3) [rest]∶休息

神僧且從容一日。——《西遊記》

講貫

猶講習。《國語·魯語下》:“晝而講貫,夕而習復。” 韋昭 註:“貫,習也。” 唐 黃滔 《啟薛舍人》:“金口開時,講貫則處其異等。”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蘇仲芬》:“ 王 子弟朝往暮還,從 仲芬 講貫。”

先生

(1) [Mr.]

(2) 一般在一個男子姓氏後所用的一個習慣性的表示禮貌的稱呼

對杜先生講話

(3) 稱別人丈夫或對人稱自己的丈夫

(4) 舊時稱管帳的人

在商號當先生

(5) 舊時稱以說書、相面、算卦、看風水等為職業的人

算命先生

(6) 對長者的尊稱

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7) [teacher]∶老師

從先生授經。——清· 袁枚《祭妹文》

(8) [doctor]∶醫生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