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全文
上聯:豫州居天下之中萬方為憲
下聯:王爵加封建之上百辟同欽
對聯備註:
(南京天王府:洪秀全題豫王府,胡以晃王府)
參考注釋
豫州
(1).古九州之一。《書·禹貢》:“ 荊 河 惟 豫州 。”《周禮·夏官·職方氏》:“ 河 南曰 豫州 。”
(2). 漢 以來所設定的州名。初為 漢武帝 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當今 淮河 以北、 伏牛山 以東 豫東 、 皖北 地。 東漢 治所在 譙 (今 安徽省 亳州市 ), 三國 魏 以後屢有移徙,轄境亦伸縮不常。 東晉 、 南朝 時治所最北在 懸瓠城 (今 河南 汝南 ),最南在 邾城 (今 湖北 黃岡 西北)。轄境最大時相當今 江蘇 、 安徽 長江 以西, 安徽省 望江縣 以北的 淮河 南北地區。經常只轄有今 安徽 淮河 以南部分地區。 北魏 治所在 懸瓠城 。 隋 大業 初因改 洛州 為 豫州 (後即改 河南郡 ),乃先後改此為 溱州 、 蔡州 。地處中原衝要,為 東晉 、 南北朝 時戰爭重地。
天下
(1) [land;whole China under heaven]∶四海之內,全中國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天下三分。——諸葛亮《出師表》
天下之美。——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among people;on society]∶人世間,社會上
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 [all over the world;whole people]∶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縞素。——《戰國策·魏策》
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以天下之所順。
先天下之憂而憂。——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後天下之樂而樂。
(4) [rule;domination]∶國家或國家的統治權
傳天下不足多。——《韓非子·五蠹》
為天下理財。——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共爭天下。——《資治通鑑》
天下事誰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nature;between heaven and earth]∶自然界,天地間
知天下之寒。——《呂氏春秋·察今》
萬方
(1) [all places]∶指各地;四方
(2) [incomparably]∶指形態多種多樣
儀態萬方
(3) [every]∶種種方法;各個方面
封建
(1) [the system of enfeoffment]∶一種分封的政治制度。君主把土地分給宗室和功臣,讓他們在這塊土地上建國。歐洲中世紀也曾實行類似的制度
(2) [feudalism]∶指封建主義社會形態
這個人很封建
百辟
(1).諸侯。《書·洛誥》:“汝其敬識百辟享,亦識其有不享。” 孔 傳:“奉上謂之享。言汝為王,其當敬識百君諸侯之奉上者,亦識其有違上者。”《國語·魯語上》:“其 周公 、 太公 及百辟神祗實永饗而賴之。” 韋昭 註:“辟,君也。”《文選·張衡<東京賦>》:“然後百辟乃入,司儀辨等,尊卑以班。” 薛綜 註:“百辟,諸侯也。”
(2).百官。《宋書·孔琳之傳》:“ 羨之 ( 徐羨之 )內居朝右,外司輦轂,位任隆重,百辟所瞻。” 唐 白居易 《醉後走筆酬劉五主簿長句之贈》詩:“閶闔晨開朝百辟,冕旒不動香菸碧。” 宋 蘇軾 《代普寧王賀冬表》:“臣猥以暗弱,仰荷誨憐,敢先百辟之朝,以祝萬年之壽。”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四:“昔人稱 謝太傅 ( 謝安 )功高百辟,心在一邱。”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
對聯推薦
對聯:大德得無量壽 此老有當世名
壽聯,名人名家,6字壽聯對聯:靈蛇匿跡飛青靄 天馬行空駕白雲
春聯,7字春聯對聯:到江吳地盡 隔岸越山多
佛教,5字對聯對聯:忍看江河千里赤 微聞國輪一時清
題贈,7字對聯對聯: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舊傳飛鳥耘田庶物效靈宜受鬼神報答
名勝,紹興對聯:禮貌待客品自高 好貨能招四海賓
開業,7字對聯對聯:深堂有月同參佛; 清晝無人自檢書。
名人名家,集字,8字對聯對聯:戰事方酣忍看多士喪之唯其忠貞
輓聯,名人名家,14字對聯對聯:結彩張燈良夜美 鳴鸞和鳳伴春來
婚聯,宅第,洞房婚聯,7字婚聯對聯:花借月色 竹諧溪聲
花木,4字對聯對聯:常沐浴精神愉快 講衛生身體健康
浴室,7字對聯對聯:此巴蜀巨觀只一層樓通八方氣撐半壁天巫峽十二峰嘉陵三百里好山好水都從眼底逢迎洵可樂也洵可樂也
名勝,重慶對聯:是故精勤持淨戒 不著塵垢如蓮華
佛教,7字對聯對聯:落落情緣,那堪一見一回老;
輓聯,名人名家,13字對聯對聯:棠棣並為天下士 奮跡不受人間羈
名勝,上海,7字對聯
詩詞推薦
- 遜在揚州,逋老孤山,芳信頓成消歇方岳《花心動(和楚客憶梅)》
- 向來詩滿束,應是與心違釋斯植《遣懷》
- 枕簟乍涼銅漏咽
- 愛酒有情如手足,除詩無計似膏肓皮日休《吳中言情寄魯望》
- 稚子髧兩髦兮從而後洪咨夔《廬山五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