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即同心,從教救病噓枯,體天意好生而布惠; 善終如善始,願得提綱挈領,遵聖言思永以圖功。

名人名家題贈

對聯全文

上聯:同德即同心,從教救病噓枯,體天意好生而布惠;
下聯:善終如善始,願得提綱挈領,遵聖言思永以圖功。

對聯備註:

(清-朱珔《同善堂聯》;朱珔題漢口同善堂)

參考注釋

同德

(1).為同一目的而努力。《國語·吳語》:“戮力同德。”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公平》:“夫以善相成,謂之同德;以惡相濟,謂之朋黨。” 明 宋濂 《<昭鑒錄>序》:“天子則元首,諸王則手足,是謂一體者也。其可不同心而同德者乎?” 章炳麟 《駁康有為革命書》:“五百萬人同德戮力,如生番之有社寮。”參見同心同德 ”。

(2).指同德的人。 明 方孝孺 《郊祀頌》:“上帝至仁,視民如傷,眷求同德,俾典萬邦。”

(3).《國語·晉語四》:“同姓為兄弟。 黃帝 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同姓則同德。” 韋昭 註:“同父而生,德姓同者乃為兄弟。”後因以“同德”借指同姓。 宋 陳師道 《謝田氏》詩:“顧我何堪能至此,正緣同德又同門。”

同心

(1) [with one heart]∶思想或認識一致

同心同德

(2) [concentric]∶共一中心或核心

同心圓

同心度

(3) [common wish]∶共同的心愿;心思相同

神佛原有同心

(4) [cherish the same ideals and follow the same path]∶志同道合;情投意合

昔時同心人,今日兩離分

從教

(1).聽從教導。《韓非子·詭使》:“無二心私學,聽吏從教者,則謂之陋。”

(2).指信教的人;教徒。 清 夏燮 《中西紀事·江楚黜教》:“ 羅 至 撫州 中途,憩息於從教 陳 姓之宅。”

(3).指脅從、受教唆的人。 清 魏源 《陝西按察使贈布政使嚴公神道碑銘》:“以其間縛悍 回 於 華 渭 ,禽餘匪於 寧羌 城固 ,皆治渠魁,寬脅從,曰:‘吾但治從逆,不治從教。’”

(4).從此使得;從而使。 唐 韓偓 《偶見》詩:“千金莫惜旱蓮生,一笑從教 下蔡 傾。”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余愛其晚年佳句,如:‘廢書祇覺心無著,少飲從教睡亦清。’”

(5).聽任;任憑。 宋 韋驤 《菩薩蠻》詞:“白髮不須量,從教千丈長。” 明 高啟 《夜雨》詩:“醉來獨滅青燈臥,風雨從教滴夜長。” 清 錢謙益 《團扇篇》詩:“從教妾扇經秋掩,但願君心並月圓。”

救病

治病。《呂氏春秋·勸學》:“夫弗能兌而反説,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飲之以堇也,使世益亂。” 高誘 註:“救,治也。”

噓枯

比喻拯絕扶危。 宋 蘇軾 《答丁連州啟》:“每憐遷客之無歸,獨振孤風而愈厲,固無心於集苑,而有力於噓枯。” 宋 陸游 《上史運使啟》:“雖多病懷歸,徒費噓枯之力;然至仁逮下,實寬束濕之憂。” 清 王韜 《淞隱漫錄·鮑琳娘》:“ 憐影 知己命為 琳娘 所救,乘軒親往致謝。一見如舊識,甚相愛悅,曰:‘姊操何妙術,竟能續斷噓枯、拯絶援危,而至若是之神哉?’”

天意

(1) [will of Heaven;God's will]∶上天的意旨

(2) [emperor's intention]∶帝王的心意

好生

(1) [exceedingly]∶多么

這個人好生奇怪

(2) [quite]∶很,極

好生面熟

(3) [carefully] 〈方〉∶好好兒地,小心地

好生拿著

善終

(1) [wind up sth. properly]∶把好最後一關,把事情做好

善始善終

(2) [die a natural death]∶指人老死,而不是死於禍患

不得善終

提綱挈領

[bring out the essentials by concentrating on the main points] 提網之綱,挈衣之領。比喻舉其要領,扼其要害,就能理順關係,處事得心應手

思永

考慮長久之道。《書·皋陶謨》:“慎厥身,修思永。” 孔 傳:“慎修其身,思為長久之道。” 唐 趙蕃 《甸人獻嘉禾賦》:“聖慮彌深,皇猷思永。”

圖功

圖謀建立功業。 唐 白居易 《贈寫真者》詩:“迢遞 麒麟閣 ,圖功未有期。”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請改定官制以為立憲預備折》:“任人不任法者,法既敝,雖聖智猶不足以圖功。”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