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浪城邊,曾偕叔子從戎,當年矢志成仁,早識教忠先有訓; 待雲盦里,聞道如來轉劫,今世備膺全福,懸知證果定非虛。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樂浪城邊,曾偕叔子從戎,當年矢志成仁,早識教忠先有訓;
下聯:待雲盦里,聞道如來轉劫,今世備膺全福,懸知證果定非虛。

對聯備註:

(清-《挽盛康聯》)

參考注釋

叔子

[brother-in-law] 亦稱“小叔子”,丈夫的弟弟

從戎

[enlist] 參軍

投筆從戎

當年

[the same year] 在事情發生的同一年

這個新建的廠子當年就收回了投資

矢志

[take an oath to] 立下誓願和志向,以示決心

矢志不移

努力學習,矢志振興中華

成仁

[die for a righteous cause] 原指成就仁德,現指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生命

殺身成仁

成仁取義

教忠

謂教以忠誠道理。語出《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十:“覽觀謡俗,無忘遺愛之厚,永念教忠之餘,皆謂是也。”

聞道

(1).領會某種道理。《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唐 韓愈 《師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明 李贄 《卓吾論略》:“吾父子儻亦聞道於此,雖萬里可也。”

(2).聽說。 唐 杜甫 《秋興》詩之四:“聞道 長安 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 元 秦簡夫 《趙禮讓肥》第二折:“豈不聞道是哀哀父母劬勞。” 李木庵 《東山吟》:“聞道時危黨錮急,傷心不許問家國。”

如來

佛的別名。梵語意譯。“如”,謂如實。“如來”即從如實之道而來,開示真理的人。又為 釋迦牟尼 的十種法號之一。《金剛經·威儀寂靜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南朝 宋 謝靈運 《廬山慧遠法師誄》:“仰弘如來,宣揚法雨;俯授法師,威儀允舉。”《西遊記》第七回:“眾神隨至 寳蓮臺 下啟知, 如來 召請。” 清 趙翼 《大石佛歌》:“是誰鑿破山骨裂,幻出如來身半截。”

轉劫

(1).連續在不同地區搶劫。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賊盜》:“ 宋 興,既歛兵於內,盜賊輒發,而州郡無武備……故盜起輒轉劫數百千里,非天子自出兵,往往不能格。”

(2).猶轉世。 吳組緗 《山洪》八:“他那個猴子轉劫的貨,眨眨眼睛就是一個法,曉的他葫蘆里裝的什麼藥!”

今世

(1) [this life]∶這一輩

今生今世

(2) [this age]∶現代;當代

全福

(1).保全已有的幸福。《後漢書·馮異岑彭賈復傳論》:“昔 高祖 忌 柏人 之名,違之以全福;征南惡 彭亡 之地,留之以生災。”《三國志·魏志·桓階傳》:“明府必欲立功明義,全福遠禍,不宜與之同也。”《南史·王彧傳》:“故甘心於履危,未必逢禍,縱意於處安,不必全福。”

(2).完全的福運。 唐 韓愈 《祭左司李員外太夫人文》:“胄於茂族,配此德門;克成厥家,享有全福。” 宋 曾鞏 《到亳州與南京張宣徽啟》:“ 仲山 之明且哲,宜保令名; 魯名 之壽而臧,永膺全福。”

懸知

料想;預知。 北周 庾信 《和趙王看伎》:“懸知曲不誤,無事畏 周郎 。”《太平廣記》卷七一引《玄門靈妙記》:“法之效驗,未敢懸知。” 宋 秦觀 《和東坡紅鞋帶》:“懸知百年事已定,卻笑列仙形甚臞。” 明 吳承恩 《移竹寺中得詩》之四:“懸知此君意,亦自要狂夫。”

證果

(1).佛教語。謂佛教徒經過長期修行而悟入妙道。 唐 張鷟 《朝野僉載》卷二:“禪師後證果,居於 林慮山 。” 明 徐渭 《翠鄉夢》第一出:“﹝ 玉通和尚 ﹞來到 臨安 ,見山水秀麗,就於 竹林峯 水月寺 ,選勝安禪。住過有二十餘載,越覺得光景無多,證果不易。”

(2).泛指修行得道。 柯靈 《香雪海·給人物以生命》:“他們來自生活,又回到生活,而且像傳說中修煉證果的仙道一樣,‘采日月之精華,鍾天地之靈氣’,從此超越時空阻隔,漫遊九州萬國,在人間永生。”

(3).比喻事情最後取得成就。 明 湯式 《賞花時·戲賀友人新娶》套曲:“紅絲幔護嬋娟,玉鏡臺通姻媾,證果了乘龍配偶。” 明 李日華 《南西廂記·猜詩平案》:“證果在今番這一緘。”《花月痕》第六回回評:“異日 秋痕 證果於情場, 寶書 、 掌珠 捐軀於王事,其與 瑤華 厠名麟閣,有以異乎?無以異乎?”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