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鉞望重,袍澤情深,捍圉仰殊勛,方今東夏屏藩,賴有韓劉為柱石; 滄海橫流,大星遽隕,同舟誰共濟,願藉西平爽氣,更教愬聽作干城。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節鉞望重,袍澤情深,捍圉仰殊勛,方今東夏屏藩,賴有韓劉為柱石;
下聯:滄海橫流,大星遽隕,同舟誰共濟,願藉西平爽氣,更教愬聽作干城。

對聯備註:

(清-《挽馬玉昆聯》)

參考注釋

節鉞

符節和斧鉞。古代授予將帥,作為加重權力的標誌。《孔叢子·問軍禮》:“天子當階南面,命授之節鉞,大將受,天子乃東面西向而揖之,示弗御也。”《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天子假 太祖 節鉞,録尚書事。” 唐 張祜 《送周尚書赴滑台》詩:“鼓角雄都分節鉞,蛇龍舊國罷樓船。” 明 張煌言 《上行在陳南北機宜疏》:“蒙皇上綸綍頻頒,節鉞謬寄,臣感極生慚,憤極思奮。” 徐興業 《金甌缺》第一章:“年來多病,更是才疏力薄,但圖個太平無事,一旦卸肩,把西陲的金甌和全軍交還朝廷……豈可謬領節鉞,再當艱巨?”

望重

名望大。《南齊書·江謐傳》:“以 劉景素 親屬望重,物應樂推,獻誠薦子,窺窬非望。” 唐 周賀 《贈姚合郎中》詩:“望重來為守土臣,清高還似武功貧。”《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 許武 ﹞此時望重朝班,名聞四野。”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一章:“非得望重德劭之 遠師 之維護,亦不能風行也。”

袍澤

[fellow officers] “袍”與“澤”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稱。長袍與內衣;後來稱軍隊中的同事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詩經·秦風·無衣》

袍澤之誼

袍澤故舊

捍圉

同“ 捍禦 ”。圉,通“ 御 ”。 清 鈕琇 《觚賸·兩大文章》:“皇朝摛華之彥,疊跡蘭臺,捍圉之才,蜚英鱗甸。” 清 端方 《請平滿漢畛域密折》:“其時所以必用旗兵者,原因舊有緑營,類非勁旅,藉以鎮守,或有疏虞,故不得不用親貴重臣,統勝兵以資捍圉。”

殊勛

特出的功勳。《三國志·魏志·荀彧傳》:“ 董昭 等謂 太祖 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勛。” 隋 李德林 《天命論》:“ 太祖 挺生,庇民匡主,立殊勛於 魏 室,建茂績於 周 朝。” 宋 楊萬里 《赴文德殿聽麻仍拜表》詩:“夙退自欣還自笑,素餐便當策殊勛。”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誅妖檄文》:“共扶真主,各建殊勛。”

方今

[now;at present] 現今;而今

方今之世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莊子·庖丁解牛》

東夏

(1).古代泛指 中國 東部。《書·微子之命》:“上帝時歆,下民祗協,庸建爾於上公,尹茲東夏。” 孔 傳:“正此東方華夏之國。 宋 在京師東。”《後漢書·吳祐傳》:“ 祐 每行園,常聞諷誦之音,奇而厚之,亦與為友,卒成儒宗,知名東夏。”《周書·武帝紀下》:“東夏既平,王道初被, 齊 氏弊政,餘風未殄。” 清 侯方域 《贈倪滎陽序》:“友人 王君 侯服 者,東夏豪傑之士也。”

(2). 金 元 之際的國名。 金宣宗 時, 蒲鮮萬奴 據 遼東 自立,國號 大真 ,歷史上亦稱 東真 。後降 元 ;復叛,稱 東夏 。 元太宗 時滅於 元 。參閱《元史·太祖紀》及《太宗紀》。

屏藩

(1).屏風和藩籬。《詩·大雅·板》:“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 鄭玄 箋:“王當用公卿諸侯及宗室之貴者為屏藩垣翰,為輔弼,無疏遠之。”後用“屏藩”比喻衛國的重臣。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朋奸害正,摧我屏藩。”

(2).比喻四周的疆土或防禦設施。 清 顧炎武 《京口》詩之一:“囊括 蘇 松 儲陸海,襟提 閩 浙 壯屏藩。” 清 薛福成 《笠山宏遠炮台銘》:“隔閡島夷,為 越 屏藩。”

捍蔽,保護。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三:“朕世世為天子,爾等亦世世為王,屏藩百世。”

柱石

[pillar;mainstay] 支撐建築物的立柱和石基。借指肩負國家重要使命的人

堅強柱石

滄海橫流

海水到處泛濫。比喻時世動亂不安。 晉 范寧 《<穀梁傳>序》:“ 孔子 覩滄海之橫流,迺喟然而嘆曰:‘ 文王 既沒,文不在茲乎!’”《晉書·殷仲堪傳》:“天下,大器也,苟亂亡見懼,則滄海橫流。” 宋 陸游 《秦皇酒瓮下垂釣偶賦》詩:“滄海橫流何日定,古人復起欲誰歸。” 陳家英 《秋夜次秀元三妹韻兼呈伯兄》:“神州斷送惟揮涕,滄海橫流獨放吟。”

大星

(1).星宿中大而亮者。《史記·天官書》:“心為明堂,大星天王,前後星子屬。” 司馬貞 索隱引《鴻範五行傳》“心之大星,天王也。前星大子;後星庶子。” 唐 韓愈 《東方半明》詩:“東方半明大星沒,獨有太白配殘月。”

(2).喻傑出的人物。 明 何景明 《挽謝中丞》詩:“誰看大星落,天柱使人哀。” 趙朴初 《周總理輓詩》:“大星落中天,四海波澒洞。”

(3).指啟明星。 明 高啟 《暫宿行營舟中》詩:“角聲未起大星低,夜靜寒營獨馬嘶。”

共濟

(1).謂共同挽救;共同度過;共同成事。《三國志·吳志·孫晧傳》:“孤以不德,階承統緒,思與賢良共濟世道。”《宋書·沉攸之傳》:“且我能下彼,彼必不能下我,共濟艱難,豈可自厝同異。” 明 張居正 《答河道徐鳳竹》:“前得 山東 撫臺 李公 書,謂開 泇口 不如疏 膠河 ,意與公合。故宜會同。且委用屬吏、量派夫役,亦必借其力以共濟也。”

(2).猶言互相幫助。 唐 杜甫 《諸葛廟》詩:“君臣當共濟,賢聖亦同時。” 清 吳偉業 《閬州行》:“汝有親弟兄,提攜思共濟。”

爽氣

[straightforward]

干城

[soldiers defending country] 盾牌和城牆。比喻捍衛者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詩·周南·兔罝》

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孫、 吳之略耶?—— 明· 劉基《賣柑者言》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