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江漢間有數疆臣,自湘鄉益陽以還,功可補天,當代幾人支半壁; 值新舊學交爭時會,就道德文章而論,勢將墜地,賴公一柱砥中流。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問江漢間有數疆臣,自湘鄉益陽以還,功可補天,當代幾人支半壁;
下聯:值新舊學交爭時會,就道德文章而論,勢將墜地,賴公一柱砥中流。

對聯備註:

(清-李曰謙《挽張之洞聯》)

參考注釋

江漢

(1). 長江 和 漢水 。《書·禹貢》:“ 江 漢 朝宗於海。”《詩·小雅·四月》:“滔滔 江 漢 ,南國之紀。” 朱熹 集傳:“ 江 漢 ,二水名。” 北周 庾信 《周柱國大將軍紇乾弘神道碑》:“ 江 漢 之間,不驚雞犬; 樊 襄 之下,更多冠蓋。” 清 黃景仁 《黃鶴樓用崔韻》:“欲把登臨倚長笛,滔滔 江 漢 不勝愁。”

(2).指 長江 與 漢水 之間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區。古 荊楚 之地,在今 湖北省 境內。 晉 陸機 《演連珠》之四十:“ 江 漢 之君,悲其墜屨, 少原 之婦,哭其亡簪。”《後漢書·荀彧傳》:“ 紹 既新敗,眾懼人擾,今不因而定之,而欲遠兵 江 漢 ,若 紹 收離糾散,乘虛以出,則公之事去矣。”《文選·江淹<望荊山>詩》:“奉義至 江 漢 ,始知 楚 塞長。” 李善 註:“ 江 漢 , 荊 楚 之境也。”

(3).指 長江 與 漢水 之間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區。古 巴 蜀 之地。今 四川省 的東部地區。 唐 杜甫 《枯棕》詩:“嗟我 江 漢 人,生成復何有?” 仇兆鰲 註:“ 江 漢 ,指 巴 蜀 。”

(4).指 長江 與 漢水 之間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區。今 湖北省 及其附近地區。 陳毅 《吟fan1一1形勢》:“ 江 漢 飛傳 劉 鄧捷,中原重見 李 鄭 回。”

有數

[not many;only a few] 數目不多

有數的幾天

疆臣

負鎮守一方重責的高級地方官吏。 清 代稱總督、巡撫為封疆大吏,省稱疆吏或疆臣。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五:“﹝ 駱文忠公 ﹞飾終懋典,榮及旁孫,他疆臣未嘗有也。” 梁啓超 《論書法》:“今之談國事者,輒曰恨某樞臣病國,恨某疆臣殃民。”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清吏條陳》:“良以革黨散布各省,久有所聞,縱係謡傳,而疆臣為保治安計,亦不能不思患豫防。”

以還

[after a certain time in the past] 以來

海禁以還

明清以還

三古以還年代。——[英]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補天

(1).古代神話傳說, 女媧 鍊石補天。《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於是 女媧 鍊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後遂用作典故。亦常以喻挽回世運。 南朝 梁 陸倕 《新漏刻銘》:“業類補天,功均柱地。”《舊唐書·音樂志一》:“ 高祖 縮地補天,重張區宇,反魂肉骨,再造生靈。” 宋 黃庭堅 《和邢惇夫秋懷》之八:“許國輸九死,補天鍊五色。” 清 屈復 《題元遺山<論詩>後》詩:“今古寧無鍊石手,補天原不用金針。”參閱《列子·湯問》。

(2).道家養生之法。 宋 俞琰 《席上腐談》卷上:“養生之法,潛神內視,則五臟之氣聚于丹田。自丹田熏烝,達於腦中。腦為 崑崙 ,居上象天。補天即《黃庭經》所謂填腦;所謂子欲不死,修 崑崙 是也。”

當代

[the present age; the contemporary era;in an epoch] 目前這個時代

半壁

(1) [half of the wall (cliff)]

(2) 指朝東的半面山崖

半壁見海日。——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3) 半邊

我那岳伯父拼身捨命與金人撕殺,才保全得半壁江山。——《說岳全傳》

舊學

(1) [old Chinese learning]∶指我國未受近代西方文化影響前固有的學術

(2) [old knowledge]∶舊時所學的知識

交爭

交相諫諍。《呂氏春秋·貴當》:“主有失,皆交爭証諫。”《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得曠日彌久,而周澤既渥,深計而不疑,交爭而不罪。”

(1).互相爭論。《韓非子·八說》:“交爭逆令謂之剛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夫上驕則恣,臣驕則爭,是君上與主有卻,下與大臣交爭也。如此,則君之立於 齊 危矣。”

(2).互相爭戰。《史記·張儀列傳》:“凡天下彊國,非 秦 而 楚 ,非 楚 而 秦 ,兩國交爭,其勢不兩立。” 清 杭世駿 《質疑》卷下:“迨至 楚 漢 交爭,又不聞定製勝之策、建安民之略,唯區區以殺 沛公 為事。”

(3).猶紛爭。《資治通鑑·宋武帝永初三年》:“ 姚興 死,諸子交爭,故 裕 乘舋伐之。”《元典章·戶部五·民田》:“無理之人,自忖其非,故將交爭未定田土屋宇,妄行捨施寺觀。”

(4).猶交集。 漢 張衡 《東京賦》:“客既醉於大道,飽於文義,勸德畏戒,喜懼交爭,罔然若酲,朝罷夕倦。”

時會

(1).猶時見。古代帝王不定期地朝會四方諸侯。《周禮·秋官·大行人》:“時會以發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 鄭玄 註:“時會,即時見也,無常期。” 睡虎地 秦 墓竹簡《為吏之道》:“命書時會,事不且須。” 宋 蘇軾 《論齊侯衛侯胥命於蒲》:“《周禮》,大宗伯掌六禮以諸侯見王為文,乃有春朝、夏宗、秋覲、冬遇、時會、眾同之法。”

(2).當時的機遇或特殊情況。 漢 班彪 《北征賦》:“故時會之變化兮,非天命之靡常。” 宋 蘇軾 《廣州東莞縣資福寺舍利塔銘》:“其見伏去來,皆有時會,非偶然者。”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佛法因緣有時會,興廢非人力歟。”

(3).時機;時候。 清 吳趼人 《雜說》:“此非後生者之具有特別聰明也,老人不幸未生於此時會也。” 郭沫若 《盲腸炎·為‘五卅’can1~1怒吼》:“同志們,時會到了,我們趕快團結起來奮鬥!” 李大釗 《“今”與“古”》:“他以為真理不是於任何時會的好機會中可以尋得的。”

道德文章

思想品德和學識學問。

墜地

(1) [(of a child) be born]∶嬰兒剛生下來

呱呱墜地

(2) [fall down]∶物體落地

戒指墜地

(3) [decline]∶比喻衰落

家聲墜地

一柱

(1).一根柱子。亦指象柱子的東西。 漢 王充 《論衡·談天》:“石之質重,千里一柱,不能勝也。”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四:“ 江陵 有臺甚大,而有一柱,眾木共之。” 宋 周密 《齊東野語·雷書》:“ 大中祥符 間, 岳州 玉真觀為火所焚,惟留一柱。”《宋史·樂志十七》:“設二十五弦,弦一柱,崇二寸七分。”

(2).喻能擔當重任,獨力支撐局面的人。 唐 張祜 《讀狄梁公傳》詩:“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 宋 王讜 《唐語林·豪爽》:“閣下為南溟之鵬,作中天之一柱。” 清 錢謙益 《吳門送福清公還閩》詩之八:“代許孤忠留一柱,帝思耆德撫三辰。” 陳毅 《胡志明主席七十大壽祝辭》:“一柱南天欣老健,英雄肝膽福壽全。”

(3).指舊式賬簿或清冊里的一個項目。舊式賬目分舊管(原有的)、新收(新收進的)、開除(支出的)、實在(剩下的)四項,稱為“四柱”或“四柱清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八回:“我拿過來一看,就是 張鼎臣 交出來的盤店那一帳本,內中一柱一柱列的很是清楚。”

中流

(1) [midstream]∶水流的中央;渡程中間

大石當中流。——宋· 蘇軾《石鐘山記》

使船保持在中流駛行

(2) [midstream]∶江河的中段

長江中流

(3) [medium]∶中等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