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秀才砥礪廉隅便存宰輔規模異日釋褐登朝自可立名臣事業 為時藝菑畬經訓不失儒先法度從茲因文見道方能窺聖學淵源

書院

對聯全文

上聯:做秀才砥礪廉隅便存宰輔規模異日釋褐登朝自可立名臣事業
下聯:為時藝菑畬經訓不失儒先法度從茲因文見道方能窺聖學淵源

對聯備註:

(聶銑敏題四川錦江書院)

參考注釋

秀才

(1) [xiucai; one who pass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t the county level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明清兩代稱生員

(2) [scholar] 泛指讀書人

傳一鄉秀才觀之。——宋· 王安石《傷仲永》

砥礪廉隅

見“ 砥厲廉隅 ”。

宰輔

輔政的大臣。一般指宰相。 漢 王符 《潛夫論·本政》:“ 周公 之為宰輔也,以謙下士,故能得真賢。”《宋書·隱逸傳·陶潛》:“ 潛 弱年薄宦,不潔去就之跡,自以曾祖 晉 世宰輔,恥復屈身後代,自 高祖 王業漸隆,不復肯仕。” 唐 趙璘 《因話錄·商下》:“ 林甫 ( 李林甫 )出中書至寺,自以宰輔之尊,意謂功曹便於下馬處趨見,功曹乃於門內哭以待之。” 清 龔自珍 《<乾祿新書>自序》:“本朝宰輔,必由翰林院官。”

規模

[scale;scope;dimension;size] 事業、工程、運動、機構等所包含的範圍

故宮建築群規模宏大

異日

(1) [coming days]∶以後的一天或一段時間

留待異日再議

曰姑俟異日觀,云爾。——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2) [some other day]∶往日;從前

異日情誼,記憶猶新

釋褐

(1).脫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職。 漢 揚雄 《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縛而相,或釋褐而傅。”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 孔明 ﹞釋褐中林,鬱為時棟。”《周書·李基傳》:“ 大統 十年,﹝ 李基 ﹞釋褐員外散騎常侍。”

(2).指進士及第授官。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旗旐采章·釋褐》:“ 太平興國 二年正月十二日,賜新及第進士諸科 呂蒙正 以下緑袍靴笏,非常例也。御前釋褐,蓋自是始。” 宋 洪邁 《夷堅甲志·陳國佐》:“ 政和 癸巳, 國佐 遂魁辟雍,釋褐第一。”

登朝

用於朝廷。《漢書·敘傳下》:“ 賈生 矯矯,弱冠登朝。” 唐 王翰 《奉和聖制送張尚書巡邊》:“登朝身許國,出閫將辭家。”《宋史·劉熙古傳》:“歷官十八,登朝三十餘年,未嘗有過。” 清 袁枚 《答朱石君尚書》:“公本大儒,登朝之後,仁義其身,禮樂其民。”

自可

(1).本來可以;自然可以。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夙惠》:“ 太丘 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 宋 葉適 《寄呂巽伯換酒亭》詩:“ 瑯琊 初址未完牢,猶倚虛名用我曹。自可全將醒前了,何因偏向醉中逃。”

(2).猶自許。 唐 韓愈 《許國公神道碑銘》:“為人魁偉沉塞,以武勇游仕 許 汴 之間,寡言自可,不與人交,眾推以為鉅人長者。”

名臣

有名的賢臣。《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張廷尉 方今天下名臣。”《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 唐 呂延濟 題註:“名臣,謂有賢才,立功業,垂名於後代者也。” 宋 梅堯臣 《謹賦》詩:“往往得遺逸,烜赫見名臣。” 清 張穆 《與陳頌南書》:“古今必無徼倖之名臣循吏也。” 魯迅 《墳·論“ta22的!”》:“身分也高了,家譜也修了,還要尋一個始祖,不是名儒便是名臣。”

事業

(1) [cause]∶人們所從事的,具有一定目標、規模和系統的對社會發展有影響的經常活動

他的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的事業。——《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2) [facilities]∶特指沒有生產收入,由國家經費開支,不進行經濟核算的文化、教育、衛生等單位

用事

(3) [individual fulfilment;personal achievement]∶個人的成就

他立志要做出一番事業來

時藝

即時文、八股文。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徵夢·甲戌狀元》:“﹝ 杏源 ﹞時藝奇麗,與 馮祭酒 開之 、 袁職方 了凡 ,同社相善。”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考索·時藝》:“文至時藝亦不復能再變矣。” 清 蒲松齡 《聊齋誌異·嬌娜》:“公子呈課業,類皆古文詞,並無時藝。”

菑畬

1.耕耘。

2.耕稼為民生之本,故以喻事物的根本。

經訓

經籍義理的解說。 漢 蔡邕 《上封事陳政要七事》:“諸生競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頗引經訓風喻之言,下則連偶俗語,有類俳優。”《後漢書·鄭玄傳論》:“王父 豫章君 ( 范寧 )每考先儒經訓,而長於 玄 ,常以為 仲尼 之門不能過也。” 唐 韓愈 《符讀書城南》詩:“文章豈不貴,經訓乃菑畬。”

不失

(1).不偏離;不失誤。《易·隨》:“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孔穎達 疏:“以所隨之處不失正道,故出門即有功也。”《論衡·量知》:“御史之遇文書,不失分銖。” 劉盼遂 集解:“不失分銖,不出一點差錯。”

(2).不遺漏;不喪失。《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魏源 本義:“恢恢疎闊而自無漏網之人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辨騷》:“酌奇而不失其真,翫華而不墜其實。”

(3).還算得上;不愧。 明 胡應麟 《詩藪·外編·元》:“故蹈 元 之轍,不失為小乘;入 宋 之門,多流於外道也。” 茅盾 《子夜》十七:“ 吳蓀甫 乾笑著說:‘能進能退,不失為英雄。’”

儒先

(1).儒生。《史記·匈奴列傳》:“ 匈奴 俗,見 漢 使非中貴人,其儒先,以為欲説,折其辯。” 裴駰 集解:“先,先生也。《漢書》作‘儒生’也。” 宋 陳與義 《懷天經智老因訪之》詩:“西菴禪伯還多病,北柵儒先只固窮。” 章炳麟 《漢土始知歐洲各國略說》:“馬耆者,譯為東方聖哲,蓋猶 印度 六師之流,非 漢 土儒先也。”

(2).猶先儒。 明 李贄 《題孔子像於芝佛院》:“父師非真知大聖與異端也,以所聞於儒先之教者熟也。” 清 惲敬 《大雲山房文稿二集敘錄》:“學者少壯至老,貧賤至貴,漸漬於聖賢之精微,闡明於儒先之疏證。”

法度

(1) [law]∶法律制度

(2) [moral standard]∶規矩,行為的準則

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 漢· 賈誼《過秦論》

從茲

猶從此。 唐 杜甫 《為農》詩:“卜宅從茲老,為農去國賒。”《四遊記·猴王得仙賜姓》:“自從 盤古 破鴻濛,開闢從茲清濁辨。” 清 孫枝蔚 《張孝子詩》:“乞棺殮主長哀號,從茲孝烈聞 通城 。”

道方

規律;法則。 唐 郭行則 《對矜射判》:“ 少翁 不伏,雅葉道方; 張迴 非優,謂符彝典。”

聖學

指 孔子 之學。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後儒不明聖學,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二:“ 康熙 朝,以 朱子 昌明聖學,有益斯文,命禮臣升躋神位於十哲之次。” 梁啓超 《日本橫濱中國大同學校緣起》:“北肇強學於京師,南開聖學於 桂海 。”

淵源

[source;origin] 源流,本原

測其淵源,覽其清濁,未有厲俗獨行若寧者也。——《三國志·管寧傳》

事物淵源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