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之時,以不鳴條而瑞應; 君子之德,在乎偃草而令行。

名人名家11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太平之時,以不鳴條而瑞應;
下聯:君子之德,在乎偃草而令行。

對聯備註:

(清-陳澧《風神廟聯》)

參考注釋

太平

[peace and tranquility] 社會安定

安於太平之樂。——宋· 蘇軾《教戰守》

以不

見「 以否 」。

鳴條

(1).風吹樹枝發聲。《古文苑》卷十一引 漢 董仲舒 《雨雹對》:「太平之世,則風不鳴條,開甲散萌而已。」 晉 成公綏 《嘯賦》:「動商則秋霖春降,奏角則谷風鳴條。」 宋 梅堯臣 《和人喜雨》:「夕風不鳴條,甘潤忽周普。」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惜花四律>之二》:「微風欲來勤插棘,薰風有意不鳴條。」

(2).指隨風動搖發聲的樹枝。 三國 魏 曹植 《橘賦》:「颺鳴條以流響,希 越 鳥之來栖。」 晉 陸機 《猛虎行》:「崇雲臨岸駭,鳴條隨風吟。」

(3).古地名。在今 山西 運城 安邑鎮 北,相傳 商湯 伐 夏桀 戰於此地。又名 高侯原 。《書·湯誓序》:「 伊尹 相 湯 伐 桀 ,升自 陑 ,遂與 桀 戰於 鳴條 之野,作《湯誓》。」 孔 傳:「地在 安邑 之西。」 三國 魏 曹丕 《秋胡行》之一:「 鳴條 之役,萬舉必全。」

瑞應

古代以為帝王修德,時世清平,天就降祥瑞以應之,謂之瑞應。《西京雜記》卷三:「瑞者,寶也,信也。天以寶為信,應人之德,故曰瑞應。」《後漢書·百官志二》:「太史令一人……凡國有瑞應、災異,掌記之。」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祥瑞》:「草木鳥獸之珍不可一二數,一時君臣稱頌,祥瑞蓋無虛月,然……邦國喪亂,父子遷播,所謂瑞應又如此也。」 明 陶宗儀 《輟耕錄·傳國璽》:「又寶璽之出,正當皇 元 聖天子六合一統之時,宮車晚出之近朝,以見天心正為繼體之君設也,此瑞應之兆二也。」

君子

(1) [gentleman]∶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

彼君子兮。——《詩·魏風·伐檀》

君子不齒。——唐· 韓愈《師說》

君子寡慾。——司馬光《訓儉示康》

君子多欲。

(2) [a man of noble character]∶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後來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論語》

君子有不戰。——《孟子·公孫丑下》

君子博學。——《荀子·勸學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傳》

(3) 對別人的尊稱 [honorific title to thers]

君子書敘。——唐· 李朝威《柳毅傳》

君子登山。——明· 顧炎武《復庵記》

同社諸君子。——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君子之後。——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在乎

(1) [be determined by]∶在於

進步完全在乎自己努力

(2) [mind; care about; take to heart]∶放在心上;介意

對這一點,他倒不十分在乎

偃草

(1).風吹草倒。《晉書·索靖傳》:「舉而察之,又似乎和風吹林,偃草扇樹。」

(2).比喻道德教化見成效。語本《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晉書·潘尼傳》:「學猶蒔苗,化若偃草。」

(3).比喻教令迅速下行。 宋 王禹偁 《大閱賦》:「申軍令於偃草,揭靈旗於畫荊。」參見「 偃風 」。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