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當代,以文學政治名家,際今茲百藝爭鳴、五洲交會之秋,莽莽風塵,公去定知心未已; 極目中原,問老成典型安在,自前此禮闈校士、農部同官而後,匆匆數月,我來不識淚何從。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有聲當代,以文學政治名家,際今茲百藝爭鳴、五洲交會之秋,莽莽風塵,公去定知心未已;
下聯:極目中原,問老成典型安在,自前此禮闈校士、農部同官而後,匆匆數月,我來不識淚何從。

對聯備註:

(清-戴鴻慈《挽張百熙聯》)

參考注釋

有聲

有聲譽;著稱。《詩·大雅·文王有聲》:“ 文王 有聲,遹駿有聲。”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 張耳 之賢,有聲 梁 魏 。”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督撫·秦中丞》:“ 沉 登甲戌進士,授 粵 之 順德 令,以清峻稱。入為郎,出為守,俱有聲。”

當代

[the present age; the contemporary era;in an epoch] 目前這個時代

學政

(1).教育工作。《周禮·春官·大司樂》:“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二:“ 崇寧 間,初興學校,州郡建學,聚學糧,日不暇給。士人入辟雍,皆給券,一日不可緩,緩則謂之害學政,議罸不少貸。” 清 劉大櫆 《少宰尹公行狀》:“未踰旬而天子使督理 江 南學政。”

(2).提督學政的簡稱。又叫督學使者。 清 中葉以後,派往各省,按期至所屬各府、廳考試童生及生員。均從進士出身的官吏中簡派,三年一任。不問本人官階大小,在充任學政時,與督、撫平行。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採訪遺書》:“著各省督撫學政,留心採訪,不拘抄本刻本,隨時進呈。”《官場現形記》第二回:“翰林院裡的人都是清貴之品,將來放了外任,不是主考,就是學政。” 吳玉章 《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一:“他們派人到書院門口迎接欽差學政 張之洞 。”

治名

(1).為政有成績而獲得的好名聲。《漢書·尹翁歸傳》:“ 翁歸 三子皆為郡守。少子 岑 歷位九卿,至後將軍。而 閎孺 亦至 廣陵 相,有治名。”《三國志·魏志·溫恢傳》:“ 汝南 孟建 為 涼州 刺史,有治名,官至征東將軍。”

(2).謂謀求虛名。《三國志·魏志·諸葛亮傳論》“ 諸葛亮 之為相也” 裴松之 注引《袁子》:“ 亮 治實而不治名,志大而所欲遠,非求近速者也。”

今茲

(1).今此;現在。《詩·小雅·正月》:“今茲之正,胡然厲矣。”《左傳·昭公三年》:“今茲吾又將來賀。” 唐 蕭至忠 《陪幸五王宅》詩:“疇昔王門下,今茲制幸晨。” 明 劉基 《郁離子·天地之盜》:“今茲備矣,而民不言,是怨不在口而在腹也。”

(2).今年。《左傳·僖公十六年》:“今茲 魯 多大喪,明年 齊 有亂。” 杜預 註:“今茲,此歲。”《後漢書·明帝紀》:“昔歲五穀登衍,今茲蠶麥善收。” 唐 韓愈 《潮州祭神文》之五:“今茲無有水旱雷雨風火疾疫為災。”

爭鳴

[contend] 比喻在學術上進行辯論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五洲

[all over the world] 指世界各地

五洲朋友歡聚一堂

交會

(1) [meet]

(2) 指交通路線交叉

三條鐵路在此交會

(3) 對開的車輛相遇

(4) [copulate]∶指jiao3

莽莽

(1) [luxuriant;rank]∶草木茂盛的樣子

莽莽榛榛。——〔英〕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2) [vast;boundless]∶廣闊;範圍非常寬廣

風塵

(1) [travel fatigue]∶比喻旅途的艱辛勞累

國步初返正,乾坤尚風塵。——杜甫《贈別賀蘭銛》

風塵僕僕

(2) [hardships or uncertainties in an unstable society]∶比喻紛亂的社會或漂泊江湖的境況

風塵知己

(3) [whore]∶舊指娼妓生涯

淪落風塵

知心

[intimate] 彼此非常了解而關係密切

知心朋友

未已

不止;未畢。《詩·秦風·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唐 韓愈 《天星送楊凝郎中賀正》詩:“正當窮冬寒未已,借問君子行安之?” 宋 周邦彥 《驀山溪·大石》詞:“落日媚 滄洲 ,泛一棹、夷猶未已。” 明 劉基 《漫成》詩之二:“一寸愁心千萬里,不見行人應未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二人喜其詞致,談至月上未已。”

極目

[look as far as the eye can see] 遠望,盡目力所及

平原遠而極目兮。——王粲《登樓賦》

極目四望。——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義律極目遠望。——《廣東軍務記》

中原

(1) [central plains (comprising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Huanghe River)]∶指黃河中下游地區

北定中原。——諸葛亮《出師表》

北虜僭盜中原。——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2) [plain]∶平原;原野

成典

已有的法典或經典。《管子·霸言》:“夫摶國不在敦古,治世不在善攻,霸王不在成典。” 清 金一 《文學觀》:“夫謂語必己造,事不古同,誠不免以刻覈待古人,雖以‘六經’之尊,除《大易》而外,若《書》、《詩》、《禮》,類皆集成典成文而為書者也。”

前此

[before today] 在此以前

較前此之仳離。——《廣東軍務記》

不過前此數法。——清· 洪亮吉《治平篇》

禮闈

(1). 漢 代尚書省在 建禮門 內,又近禁闈,故稱之為禮闈。《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出入禮闈,朝夕舊館。” 李善 注引《十洲記》:“ 崇禮闈 ,即尚書上省門; 崇禮 東 建禮門 ,即尚書下舍門,然尚書省二門名禮,故曰‘禮闈’也。” 張銑 註:“禮闈,尚書省也。” 唐 王維 《工部楊尚書夫人京兆王氏墓志銘》:“朝含香兮禮闈,夕青瑣兮黃扉。”

(2).指古代科舉考試之會試,因其為禮部主辦,故稱禮闈。 唐 杜甫 《哭長孫侍郎》詩:“禮闈曾擢桂,憲府舊乘驄。” 唐 劉禹錫 《宣上人遠寄賀禮部王侍郎放榜後詩因而續和》:“禮闈新榜動 長安 ,九陌人人走馬看。” 清 袁枚 《隨園隨筆·禮闈》:“ 開元 七年考功員外郎 李昂 為舉人詆呵,帝以員外郎望輕,乃移貢舉於禮部,以侍郎主之,禮部選士自此始。見《新唐書·選舉志》。”

校士

考評士子。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華陽博議下》:“六朝策事, 唐 宋 校士,悉其遺風。”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口碑·被黜詩》:“ 天順 初有 歐御史 校士,去留多不公。” 清 劉大櫆 《贈大夫閔府君墓志銘》:“而學使 彭公 ,素知府君,不允其退,且延之入幕校士。”

同官

(1).在同一官署任職的人,同僚。《左傳·文公七年》:“同官為寮。” 唐 韓翃 《送山陰姚丞攜妓之任兼寄蘇少府》詩:“才子風流 蘇伯玉 ,同官曉暮應相逐。” 宋 辛棄疾 《摸魚兒》詞序:“ 淳熙 己亥,自 湖北 漕移 湖南 ,同官 王正之 置酒 小山亭 ,為賦。” 明 屠隆 《綵毫記·脫靴捧硯》:“臣不知聖上呼召,與同官共醉酒樓,死罪!死罪!”《老殘遊記》第十五回:“我輩都是同官,不好得罪他的; 補翁 是方外人,無須忌諱。”

(2).官職名位相同。《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欒盈 ﹞又與吾同官而專之。” 楊伯峻 註:“同為公族大夫而專任其事。”

(3). 明 內廷同支派的太監稱“同官”。 明 劉若愚 《酌中志·見聞瑣事雜記》:“﹝ 諸升 ﹞於 王太監 安 為同官。按外廷所稱同官者,謂職掌名位相同也;內府所稱同官者,不過同支派項下已耳,猶前後同門之義,非指同僚而言。”

而後

[then;after that] 以後;後來;然後

鳴呼!今而後(以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清· 袁枚《祭妹文》

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志。—— 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大家先議一議,而後正式表決

匆匆

[hurriedly;hastily] 急急忙忙的樣子

老栓匆匆走出,給他泡上茶。—— 魯迅《藥》

不識

(1).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閔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序言》:“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識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指誤殺。《周禮·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識。” 鄭玄 註:“識,審也。不審,若今仇讎當報甲,見乙,誠以為甲而殺之者。”

何從

(1).猶怎么辦。多用於問題的抉擇。《史記·大宛列傳》:“﹝ 宛 貴人﹞約曰:‘ 漢 毋攻我。我盡出善馬,恣所取,而給 漢 軍食。即不聽,我盡殺善馬,而 康居 之救且至…… 漢 軍熟計之,何從?’”

(2).從何處,從哪兒。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然經怪此意,尚未熟悉於足下,何從便得之也?”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四》:“不知仕之所以見理明白,灼知千古治亂者,何從而得之?” 魯迅 《書信集·致曹聚仁》:“ 中國 文字如此之難,工農何從看起?”

(3).猶何嘗何曾。《白雪遺音·馬頭調·又是想來》:“一片的假意,哄奴到如今,何從有真心。”《紅樓夢》第一百回:“我這個丫頭,在家忒瞧不起我,我何從還是個娘?”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