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崖山柴市同歸,香帶頭絲,表塔仍傳十義士; 向月窟星岩蒞止,雲生履跡,登堂共仰兩完人。

名人名家名勝廣西

對聯全文

上聯:與崖山柴市同歸,香帶頭絲,表塔仍傳十義士;
下聯:向月窟星岩蒞止,雲生履跡,登堂共仰兩完人。

對聯備註:

(清-方長華《桂林雙忠祠聯》)

參考注釋

崖山

即 厓山 。亦稱 厓門山 、 崖門 。在 廣東省 新會縣 南大海中。形勢險要, 南宋 末 張世傑 奉帝 昺 扼守於此。兵敗, 陸秀夫 負帝 昺 蹈海死, 宋 亡。 清 傅鼎銓 《廣信登舟》詩:“因風遙向 崖山 祝,願赴澄波伴 宋 臣。” 清 錢謙益 《贈愚山子序》:“有 崖山 、 柴市 之忠,而不為將相;有西臺眢井之節,而不忍稱遺民。”

柴市

(1).木柴交易處。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一折:“我那功名在翰林院出職,可則剗地著我在柴市里遷除。”

(2). 南宋 民族英雄 文天祥 就義處。其地當即今 北京市 宣武門 外 菜市口 , 菜市 為 柴市 音轉;一說為 菜市口 以西的舊 柴炭市 。 清 黃遵憲 《和平里行》:“公魂歸天在 柴市 ,今日鄰軍猶設祭。”參閱 元 王惲 《玉堂嘉話》卷五、 明 劉侗 於奕正 《帝京景物略·文丞相祠》、 清 孫承澤 《天府廣記·廟記》。

同歸

[go to same goal] 有同樣的結局或目的

帶頭

(1) [lead]∶走在、行動在前

帶頭衝鋒

(2) [be the first]∶首先行動起來帶動別人;領頭兒

帶頭發言

十義

(1).儒家提倡的lun9道德的十個原則。《禮記·禮運》:“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故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脩十義,講信脩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

(2).道家亦倡此說。《雲笈七籤》卷一百:“帝( 黃帝 )始制七情,行十義之教……十義者,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十義也。”參閱 宋 王應麟 《國小紺珠·人倫·十義》。

月窟

(1).傳說月的歸宿處。《漢武帝內傳》:“仰上升絳庭,下游月窟阿。” 唐 岑參 《獻封大夫破播仙凱歌》之二:“官軍西出過 樓蘭 ,營幕傍臨月窟寒。” 宋 邵雍 《秋懷》詩之三二:“脫衣掛扶桑,引手探月窟。”

(2).泛指邊遠之地。 唐 李白 《蘇武》詩:“渴飲月窟水,飢飡天上雪。”

(3).月宮;月亮。 晉 摯虞 《思游賦》:“觀玄鳥之參趾兮,會根壹之神籌;擾毚兔於月窟兮,詰 姮娥 於蓐收。” 唐 盧肇 《天河賦》:“光連月窟,何慙媚以懷珠;影照天津,豈愧浄而如練。” 宋 王禹偁 《商山海棠》詩:“桂須辭月窟,桃合避仙源。” 明 謝讜 《四喜記·禁苑奇逢》:“玉兔豈嘗離月窟,竹狸空想喫天鵝。”《紅樓夢》第五十回:“ 寳琴 也忙笑道:‘月窟翻銀浪。’ 湘雲 忙聯道:‘霞城隱赤標。’”

蒞止

來臨。 唐 劉禹錫 《武陵北亭記》:“﹝ 竇公常 ﹞蒞止三月,以碩畫佐元侯平裔夷,降渠魁。”

履跡

見“ 履跡 ”。

亦作“ 履跡 ”。1.謂踏著前人的足跡。指承襲祖業。《三國志·蜀志·楊戲傳》:“躡基履跡,播德芳聲。”

(2).足跡。 南朝 陳 何楫 《班倢伃》詩:“履跡隨恩故,階苔逐恨新。” 唐 岑參 《長門怨》詩:“緑錢生履跡,紅粉濕啼痕。”

(3).事跡。 清 劉大櫆 《<王天孚詩集>序》:“余讀其詩,稽其平生之履跡。”一本作“ 履跡 ”。

登堂

升上廳堂。 漢 趙曄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入門不咳,登堂無聲,二不肖也。” 唐 李賀 《感諷》詩之一:“縣官踏飡去,簿吏復登堂。”《說唐》第十回:“二人攜手登堂,喜動顏色,頂禮相拜。”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二:“現在已到門庭,請舉步入室登堂罷。”

完人

[paragon;perfect man] 指完美的、沒有缺點的人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