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孝友乃可傳家兄弟式好無他即外侮何由而入 唯詩書常能裕後子孫見聞止此雖中材不致為非

格言廳堂

對聯全文

上聯:必孝友乃可傳家兄弟式好無他即外侮何由而入
下聯:唯詩書常能裕後子孫見聞止此雖中材不致為非

對聯備註:

(吳門故家廳堂聯訓詞深厚)

參考注釋

孝友

(1).事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詩·小雅·六月》:“侯誰在矣, 張仲 孝友。” 毛 傳:“善父母為孝,善兄弟為友。”《後漢書·韓棱傳》:“ 棱 四歲而孤,養母弟以孝友稱。及壯,推先父餘財數百萬與從昆弟,鄉里益高之。” 唐 韓愈 《楚國夫人志銘》:“夫人在家,以聰明孝友為父母所偏愛。” 宋 王安石 《送郊社朱兄除郎東歸》詩:“宦遊雖晚何妨久,餓顯從來不必高,孝友父兄家法在,想能清白遺兒曹。” 清 鈕琇 《觚賸續編·李生孝友》:“余因嘆其處人倫之變,而孝友不失其常,可謂賢矣。”

(2).指對兄弟友愛。《書·君陳》:“惟孝友於兄弟,克施有政。”《國語·晉語四》:“ 文王 在母不憂,在傅弗勤,處師弗煩,事王不怒,孝友二 虢 ,而惠慈二 蔡 ,刑於 大姒 ,比於諸弟。” 韋昭 註:“善兄弟為友。二 虢 , 文王 弟 虢仲 、 虢叔 。” 唐 韓愈 《順宗實錄四》:“ 城 孝友,不忍與其弟異處,皆不娶,給侍終身。”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議論》:“昔 王祥 、 王覽 當 東漢 之末,兄弟隱居者三十餘年,以孝友著名於世。” 清 劉大櫆 《張豹林墓志銘》:“先君性孝友,以授徒為生,而所得館俸,輒分以與諸兄弟無難色。”

乃可

(1).竟可。《列子·湯問》:“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

(2).才可。《百喻經·倒灌喻》:“昔有一人患下部病,醫言當須倒灌乃可瘥耳。”

(3).豈可,那可。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 張季鷹 縱任不拘,時人號為 江東 步兵。或謂之曰:‘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後名邪?’”《南齊書·張敬兒傳》:“足下乃可不通大理,要聽君子之言,豈可罔滅天理,一何若茲?”

(4).寧可;寧使。《敦煌變文集·醜女緣起》:“將來今日目前,見這箇弱事,乃可不要富貴,亦不藉你官職。”

傳家

(1).傳家事於子孫。《後漢書·鄭玄傳》:“入此歲來,已七十矣。宿素衰落,仍有失誤,案之禮典,便合傳家。” 李賢 註:“傳家謂家事任子孫也。《曲禮》曰:‘七十老而傳。’”

(2).傳給子孫或子孫世代相傳。 宋 蘇軾 《再和許朝奉》詩:“傳家有衣鉢,斷獄盡《春秋》。” 清 吳偉業 《贈張以韜來鶴》詩:“草聖傳家久著聞,斗看孤鶴下層雲。” 老舍 《茶館》第一幕:“東西地道,傳家的玩藝。”

兄弟

(1) [brother]

(2) 專指弟弟

(3) 男子自稱

式好

(1).《詩·小雅·斯乾》:“兄及弟矣,式相好矣。”後常以“式好”謂骨肉和好。《儒林外史》第四四回:“兄弟相助,真耽式好之情;朋友交推,又見同聲之義。” 清 東軒主人 《述異記·蛇鱉》:“叔乃抱姪而泣,式好如初。”

(2).指男女相愛。 清 蔣士銓 《香祖樓自序》:“《風》《雅》始於二《南》,其閨房式好之詞,巾幗懷人之什,長言而嗟嘆之何為者,蓋得乎性情之正者也。”

無他

亦作“ 無它 ”。亦作“ 無佗 ”。1.沒有別的。《孟子·告子上》:“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則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此無也,與民同樂也。” 金 元好問 《內相文獻楊公神道碑銘》:“聖人之道無它,至誠而已。”

(2).猶無恙;無害。《後漢書·隗囂傳》:“若束手自詣,父子相見,保無佗也。”《後漢書·馬援傳》:“ 援 閒至 河內 ,過存 伯春 ,見其奴 吉 從西方還,説 伯春 小弟 仲舒 望見 吉 ,欲問 伯春 無它否,竟不能言,曉夕號泣,婉轉塵中。” 宋 王讜 《唐語林·德行》:“儻窀穸不為盜所發,珠必無他。”

(3).無二心,專一。《國語·晉語三》:“其君子思其君,且知其罪,曰:‘必事 秦 ,有死無他。’” 三國 魏 嵇康 《秋胡行》之一:“惟有貧賤,可以無他。” 宋 蘇軾 《徐州謝表》:“察孤危之易毀,諒拙直之無他。”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結構》:“非憫其才,非憫其德,憫其方寸之無他也。”

外侮

[foreign aggression] 外國的侵略或欺侮

抵禦外侮

何由

亦作“ 何繇 ”。1.從何處,從什麼途徑。《楚辭·天問》:“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僕雖嚚頑,願從足下。雖然,何由而自達哉!” 唐 王昌齡 《送韋十二兵曹》詩:“出處兩不合,忠貞何由伸?”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六:“ 晉 張華 有鸚鵡,每出還,輒説僮僕好惡。一日,寂無言; 華 問其故,曰:‘被禁在瓮中,何繇得知?’” 魯迅 《野草·墓碣文》:“痛定之後,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

(2).怎能。 南朝 宋 謝靈運 《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瀨修竹茂林》詩:“美人游不還,佳期何由敦?”《宋書·沉慶之傳》:“治國譬如治家,耕當問奴,織當訪婢。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成?” 明 劉基 《次韻和脫因宗道感興》詩之三:“路遠無羽翼,何由得飛還?”《醒世恆言·李玉英獄中訟冤》:“稍加責罰,此輩就到家主面前輕事重報,説你怎地凌虐。妹夫必然著意防範,何繇除得?”

(3).因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有雲 太倉 王宮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無損。然與《玉版》對觀,無少差,信為《玉版》未損時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剝漶?或造物忌之邪?”

詩書

(1) [the Book of Sangs and the Book of History]∶指《詩經》和《尚書》

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2) [boks;literatures;works]∶泛指一般書籍、詩文

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漫捲詩書喜欲狂。——唐·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子孫

(1)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兒子孫子

子孫荷擔者三夫。——《列子·湯問》

(2) [descendants;offspring;posterity]∶泛指後代

子孫相繼為王。——《戰國策·趙策》

(3) 又

子孫侯者。

人主之子孫。

遠者及其子孫。

見聞

[information;knowledge;what one sees and hears] 看到聽到的情況

中材

中等才能。亦指中等才能的人。《史記·遊俠列傳序》:“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 宋 曾鞏 《筠州學記》:“其賢者超然自信而獨立,其中材勉焉以待上之教化。” 清 龔自珍 《明良論三》:“中材絶僥倖之心,智勇甦束縛之怨。”

不致

謂不會引起某種後果。 晉 陶潛 《搜神後記》卷五:“居常饒足,不致大富耳。”《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不想 魏撰之 已歸,今幸吾兄尚在京師,小弟不致失望了。”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一:“一槍落了空,一槍打在教授的左肩上,不致有性命的危險。”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