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敵不兩立經國忍偏安時艱志壯藎略難施期復深仇成想像 建身為重鎮餘事作詞人奮武揆文英風如在明楊偉抱紀賢豪

名勝山東

對聯全文

上聯:與敵不兩立經國忍偏安時艱志壯藎略難施期復深仇成想像
下聯:建身為重鎮餘事作詞人奮武揆文英風如在明楊偉抱紀賢豪

對聯備註:

(濟南:俞家驥題辛稼軒紀念祠。藎略:忠誠的謀略)

參考注釋

不兩立

不能同時並存。《戰國策·燕策三》:“ 燕秦 不兩立,願太傅幸而圖之。” 三國 蜀 諸葛亮 《後出師表》:“先帝慮 漢 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明史·高攀龍傳》:“ 楊璉 等羣擊 魏忠賢 ,勢已不兩立。”

經國

治理國家。《國語·周語下》:“將民之與處而離之,將災是備御而召之,則何以經國?”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論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宋 蘇軾 《永裕陵十月旦表本制》:“休老勞農,追述養民之政;厲兵講武,敢忘經國之謀。” 孫中山 《國民會議足以解決中國內亂》:“他們這次推翻 曹錕 、 吳佩孚 ,固然是很有功勞,我們只可以在會議之中,特別設法酬謝,不能說會議的經國大事,便由他們把持。”

安時

(1).安於時運。 宋 劉炎 《邇言》:“人在塵籠,不順性命,與安時俟命者,何獨不然。”參見安時處順 ”。

(2).安定時勢。《敦煌變文集·長興四年中興殿應聖節講經文》:“希護國之金言,望安時之玉偈。”

想像

見“ 想像 ”。

(1).緬懷;回憶。2.猶構想。

重鎮

[place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軍事上占重要戰略位置的城鎮,也泛指在其他某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鎮

工業重鎮

為國重鎮。——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餘事

(1).無須投入主要精力的事;正業或本職工作之外的事。《莊子·讓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 宋 劉克莊 《滿江紅·送宋惠父入江西幕》詞:“滿腹詩書,餘事到 穰苴 兵法。” 鄭觀應 《盛世危言·鐵路下》:“可知鐵路之製,於商賈交易、貨物往來猶其餘事,而獨至軍旅之際,關係尤非淺鮮。”

(2).多餘的事,不重要的事。 漢 牟融 《理惑論》:“夫履道者,當虛無澹泊,歸志質樸何為乃道生死以亂志,説鬼神之餘事?” 宋 蘇軾 《與吳秀才書》之二:“以長生不死為餘事,而以練氣服藥為土苴也。”

(3).其他的事,別的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不覺有餘事,雖憶與 郗 家離婚。” 唐 韋應物 《郊居言志》詩:“但要尊中物,餘事豈相關。” 清 李漁 《舟中題王安節畫冊》詩之一:“道人日課無餘事,了卻揮絃便讀書。”

詞人

(1).擅長文辭的人。指騷、賦作者。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詮賦》:“ 漢 初詞人,順流而作, 陸賈 扣其端, 賈誼 振其緒。” 宋 何薳 《春渚紀聞·作文不憚屢改》:“自昔詞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歲月,十年成一賦者。”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四篇:“又有《卜居》、《漁父》,述 屈原 既放,與卜者及漁人問答之辭,亦云自製,然或後人取故事仿作之,而其設為問難,履韻偶句之法,則頗為詞人則效。”

(2).擅長文辭的人。指詩人。 唐 劉禹錫 《送王司馬之陝州》詩:“兩京大道多遊客,每遇詞人戰一場。” 宋 岳珂 《桯史·晦庵感興詩》:“予讀 陳子昂 《感遇詞》,愛其詞旨幽邃,音節豪宕,非當世詞人所及。” 金 趙秉文 《答李天英書》:“ 太白 、 杜陵 、 東坡 ,詞人之文也。吾師其詞,不師其意。”

(3).擅長文辭的人。指填詞的人。《二刻拍案驚奇》卷五:“這一首詞乃是 宋 紹興 年間詞人 康伯可 所作。” 清 阮元 《王竹所詞序》:“詞人之作小令,以 五代 、 十國 為宗。守其派者,有 晏 氏父子、 歐陽公 、 張先 、 秦觀 、 賀鑄 、 毛滂 諸人。” 郭沫若 《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不用說這裡絲毫也沒有舊式詞人的那種靡靡之音,而使 蘇東坡 、 辛棄疾 的豪氣也望塵卻步。”

奮武

揚武;用武。《書·禹貢》:“二百里奮武衛。” 孔 傳:“文教外之二百里。奮武衛,天子所以安。” 孔穎達 疏:“由其心安王化,奮武以衛天子,所以名此服為安也。” 三國 魏 曹丕 《述征賦》:“命元司以簡旅,予願奮武乎 南鄴 。” 唐 元稹 《王進岌冀州刺史》:“兵興已來,習為奮武之地。” 清 魏源 《<海國圖志>敘》:“何患攘剔之無期,何患奮武之無會?”

文英

文才出眾的人。 宋 丁謂 《大蒐賦》:“博搜聖書,廣召文英。”

如在

《論語·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謂祭祀神靈、祖先時,好像受祭者就在面前。後稱祭祀誠敬為“如在”。《後漢書·順帝紀》:“深恐在所慢違‘如在’之義,今遣侍中 王輔 等,持節分詣 岱山 、 東海 、 滎陽 、 河 、 洛 ,盡心祈焉。”

偉抱

遠大的抱負。 清 曾國藩 《復胡潤之書》:“蓋無日不共以振刷相勖,亦無日不稱台端鴻才偉抱,足以救今日之滔滔。”

賢豪

(1).賢明豪邁。 漢 劉向 《說苑·政理》:“ 文侯 曰:‘子往矣,是無邑不有賢豪辯博者也。’” 宋 蘇軾 《東坡志林·柳宗元敢為誕妄》:“其稱 溫 之弟 恭 亦賢豪絶人者。” 明 許三階 《節俠記·開宗》:“公子賢豪,將軍義俠。”

(2).賢士豪傑。《史記·刺客列傳》:“ 荊軻 雖游於酒人乎,然其為人沉深好書;其所游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新五代史·吳越世家·錢鏐》:“ 起 乃為置酒,悉召賢豪為會,陰令術者徧視之,皆不足當。”《明史·俞大猷傳》:“ 大猷 負奇節,以古賢豪自期。” 孫中山 《檀香山興中會成立宣言》:“用特集會眾以興中協賢豪而共濟,抒此時艱,奠我中夏。”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