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我課文孫,二三子雁序從游,侍座九年慚記問; 褒公隆聖主,十數行鸞書慰恤,易名兩字備榮哀。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延我課文孫,二三子雁序從游,侍座九年慚記問;
下聯:褒公隆聖主,十數行鸞書慰恤,易名兩字備榮哀。

對聯備註:

(清-陳繼虞《挽彭玉麟聯》)

參考注釋

課文

[text] 教科書中的正文(區別於注釋和習題等)

二三子

[all of you] 諸位

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雁序

[well-balanced flying formation of swan goose] 雁行

從游

亦作“ 從游 ”。1.隨從出遊。《論語·顏淵》:“ 樊遲 從游於 舞雩 之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子路 喜從游,遇 長沮 、 桀溺 、 荷蓧丈人 。”

(2).與之相游處。謂交往。《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酈生 見謂之曰:‘吾聞 沛公 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願從游。’”《後漢書·爰延傳》:“善人同處,則日聞嘉訓;惡人從游,則日生邪情。” 宋 陳鵠 《耆舊續聞》卷二:“余嘗登門,出近作《贈別》長短句以示公……公賞誦久之。是後,從游頗密。”

(3).隨從求學。 明 徐愛 《<傳習錄>卷上‘按語’》:“從游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驪黃,而棄其所謂千里者,故 愛 備録平時之所聞,私以示夫同志,相與考而證之,庶無負先生之教雲。”

見“ 從游 ”。

記問

(1).謂記誦詩書以待問或資談助。 宋 王安石 《論議·取材》:“第經學者,徒以記問為能,不責大義,類皆蒙鄙者能之。” 元 許衡 《送許克勤赴新昌教序》:“況小言破道,小辨害義, 克勤 之賢當不止於博聞記問而已。”《醒世恆言·馬當神風送滕王閣》:“觀公之記問,不讓 楊修 之學, 子建 之能, 王平 之閲市, 張松 之一覽。”參見參見“記問之學”。

(2).通書信問候。 唐 白居易 《與運使郎中狀》:“久違符采,絶疎記問,伏維視履寀集,休祉尚賒。” 宋 鄭剛中 《答簡州李知郡書》:“去冬銜命而出,正月抵故鎮,諸郡記問如束筍,而公無一紙相訪,每切疑怪。” 明 張居正 《與劉進士禹謨書》:“別後一辱記問,感荷厚情,兒輩得奉教於門下,幸甚。”

(3).記掛問訊。 明 許三階 《節俠記·寄衣》:“塞月當秋冷,胡風入夜緊,應知他此際,怯衣單,誰人記問。”

聖主

(1).對當代皇帝的尊稱。《東觀漢記·鮑永傳》:“今聖主即位,天下已定,不降何待?” 唐 李白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我似浮雲殢 吳 越 ,君逢聖主游丹闕,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 峨眉 月。” 明 張居正 《陳六事疏》:“臣又自惟,幸得以經術遭逢聖主,備位輔弼。” 清 蒲松齡 《聊齋誌異·局詐》:“目下有某處將軍缺,倘不吝重金,僕囑內兄游揚聖主之前,此任可致。”

(2).泛稱英明的天子。《戰國策·秦策三》:“良醫知病人之死生,聖主明於成敗之事。” 漢 王褒 《聖主得賢臣頌》:“及其遇明君遭聖主也,運籌合上意,諫諍則見聽。”《舊唐書·忠義傳上·王義方》:“臣聞附下罔上,聖主之所宜誅;心狠貌恭,明時之所必罰。” 清 曾國藩 《何君殉難碑記》:“飢寒逼身,難顧廉恥;聖主不能安其民,慈母不能撫其子。”

十數

(1).十個等級(的人)。數,等差。《國語·鄭語》:“建九紀以立純德,合十數以訓百體。” 韋昭 註:“ 賈 、 唐 云:‘十數,自王以下位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僕臣臺……合此十數之位,以訓導百官之體。’”此指王、公等十個等級。

(2).猶言十多;十幾。表示較多。《莊子·德充符》:“婦人見之,請於父母曰:‘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者,十數而未止也。” 成玄英 疏:“婦人美其才德,競為其媵妾,十數未止。”《後漢書·荀彧傳》:“又欲授以正司, 彧 使 荀攸 深自陳讓,至於十數,乃止。” 晉 杜預 《<春秋左氏傳>序》:“古今言 左氏 《春秋》者多矣。今其遺文可見者十數家,大體轉相祖述。”《水滸傳》第一回:“門上使著肐膊大鎖鎖著,交叉上面貼著十數道封皮。”

鸞書

(1).書信。《剪燈餘話·田洙遇薛濤聯句記》:“鸞書寄恨羞封淚,蝶夢驚愁怕念鄉。” 明 李東陽 《山水圖為曰會中書題送體齋先生》詩:“鸞書驛騎隨車輪,倏忽咫尺如有神。” 明 沉瓊蓮 《送弟溥試春官》詩:“朝迎鳳輦趨青瑣,夕捧鸞書入紫微。”

(2).男女定親的婚帖。 明 無心子 《金雀記·成親》:“婚賴鸞書,姻盟帝府,光彩喜增門戶。” 清 蒲松齡 《代畢器先覆顏山太史趙伸符啟》:“伏願金貂七葉,卜羔雁之成羣;蘭桂滿階,見瑤環之並茁!歡同雀躍,喜報鸞書。”

慰恤

見“ 慰恤 ”。

亦作“ 慰卹 ”。謂慰問存恤。《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 洮西 之戰,至取負敗,將士死亡,計以千數……其令所在郡典農及安撫夷二護軍各部大吏慰卹其門戶。” 清 姚鼐 《四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銘》:“哀問民生,慰恤瘠枯。” 清 吳定 《程巽行傳》:“文以傳之,豈獨慰恤君,亦以惕人不義之可危,名節不可一日墮也。”

易名

(1).指古時帝王、公卿、大夫死後朝廷為之立諡號。《禮記·檀弓下》:“ 公叔文子 卒,其子 戍 請諡於君,曰:‘日月有時,將葬矣,請所以易其名者。’”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易名之典,請遵前烈。”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七:“幸聖明知其始末,故九品微官獲邀易名之曠典也。”後亦有由崇仰者為死者議立謚,稱“私謚”,亦稱“ 易名 ”。 唐 韓愈 《貞曜先生墓志銘》:“賢者故事有易名,況士哉!” 貞曜先生 為 孟郊 之私謚。

(2).換名,改名。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天繪亭記》:“余擇勝得此亭,名曰 天繪 ,取其景物自然也。後某年某日,當有俗子易名‘ 清輝 ’,可為一笑。”

榮哀

《論語·子張》:“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後以“榮哀”為讚頌死者的套語。 南朝 宋 傅亮 《為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榮哀既備,寵靈已泰。”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