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全文
上聯:道極貴德極尊巍巍萬天聖主
下聯:教至廣法至大蕩蕩諸佛神恩
對聯備註:
(郭春泉題河南許昌天爺廟玉皇閣)
參考注釋
極貴
非常高貴;極其貴重。 唐 韓偓 《海山記》:“ 隋煬帝 生時,有紅光燭天……三歲,戲於 文帝 前, 文帝 抱之,玩視甚久,曰:‘是兒極貴,恐破吾家。’”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蔗蟲》:“蔗蟲性涼,吾 杭 極貴,出痘險者,賴以助漿,然不可多得也。” 康有為 《大同書》丁部:“有皇族,極貴而執權。”
極尊
至尊的人。指父母。《書·君陳》“惟孝,友於兄弟” 唐 孔穎達 疏:“父母尊之極,兄弟親之甚;緣其施孝於極尊,乃能施友於甚親。言善事父母者必友於兄弟。”
巍巍
[towering;majestic;lofty;imposing] 高大壯觀的樣子
巍巍乎可畏。——明· 劉基《賣柑者言》
天聖
[the title of the Emperor Song Rengzong's reign] 宋仁宗趙禎的年號(公元1023—1032年)
蕩蕩
浩大貌;空曠貌。《韓詩外傳》卷二:“盪盪乎其義不可失也,磏乎其廉而不劌也。”《漢書·郊祀志下》:“及言世有僊人,服食不終之藥……聽其言,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盪盪如係風捕景,終不可得。” 顏師古 註:“盪盪,空曠之貌也。”
(1).廣大貌;博大貌。《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論語·泰伯》:“大哉 堯 之為君也……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朱熹 集註:“蕩蕩,廣遠之稱也。”《漢書·禮樂志》:“大海蕩蕩水所歸,高賢愉愉民所懷。” 顏師古 註:“蕩蕩,廣大貌也。” 元 揭傒斯 《賦得海上雲送良上人歸徑山》:“蕩蕩無邊涯,悠悠何所之?”
(2).心胸寬廣貌。《論語·述而》:“君子坦蕩盪,小人長戚戚。”《荀子·非十二子》:“士君子之容……蕩蕩然,是父兄之容也。”
(3).水奔突涌流貌。《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孔 傳:“蕩蕩,言水奔突有所滌除。”《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異態,東西南北,馳騖往來。” 呂延濟 註:“蕩蕩,流貌。”《晉書·孫綽傳》:“中夏蕩蕩,一時橫流,百郡千城,曾無完郛者,何哉?”
(4).恣縱貌;無所約束貌。《詩·大雅·盪》:“蕩蕩上帝,下民之辟。”《吳子·料敵》:“敵人之來,蕩蕩無慮。旗旌煩亂,人馬數顧。一可擊十,必使無措。”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君不名教,臣不名謀,民不名使,官不名事,國中蕩蕩,無有政令。” 宋 陶穀 《清異錄·酒漿》:“酒國安恬,無君臣貴賤之拘,無財利之圖,無刑罰之避,陶陶焉,蕩蕩焉,其樂可得而量也。”
(5).飄蕩貎;吹拂貌。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乙編卷六:“今枯骨朽腐……化為朽壤,蕩蕩游塵,豈能與生者相感,以致禍福乎?”《清平山堂話本·西湖三塔記》:“風蕩蕩,翠飄紅,忽南北,忽西東。”《白雪遺音·起字呀呀喲·逛花園》:“和風蕩蕩春日暖,碧桃枝頭鳥聲喧。”
(6).空無所有貌。《東觀漢記·馬援傳》:“譬如嬰兒頭多蟣蝨,而剃之蕩蕩,蟣蝨無所復依。” 漢 荀悅 《漢紀·成帝紀三》:“及言世有僊人,服食不終之藥……聽其辭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蕩蕩,若繫風捕影不可得。”
(7).光亮明淨貌。《史記·滑稽列傳》:“漆城雖於百姓愁費,然佳哉!漆城蕩蕩,寇來不能上。” 宋 蘇軾 《廬山二勝·開先潄玉亭》詩:“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 清 龔自珍 《天琴頌》:“ 重華 在堂, 周公 在下,蕩蕩有日月而無風雨。”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
對聯推薦
對聯:吞雲吐霧金龍崛起 展志舒情彩鳳騰飛
春聯,龍年,8字春聯對聯:高登一覽連齊魯 早定三分並魏吳
名勝,泰山,7字對聯對聯:蠟屐東山疑謝墅 流觴曲水仿蘭亭
名勝,無錫,7字對聯對聯:至德無稱三讓二家天下 高山可仰一抔萬古江南
名勝,無錫,10字對聯對聯:兒時記孔李通家,每捧諭言,舊雨關心詢洛社;
輓聯,名人名家對聯:嘈嘈雜雜字字聲聲高唱遏行雲妙曲正傳新樂府
戲院對聯:我之今日,亦何恨能加,惟有牽連並哭耳;
輓聯,名人名家對聯:掃地焚香得清福 粗茶淡飯足平安
題贈,7字對聯對聯:喜至慶來,宜家壽母; 伯歌季舞,受福多孫。
名人名家,10字對聯對聯:朝朝朝朝朝朝夕 長長長長長長消
名勝,福州,7字對聯對聯:是國家可惜人嘆四十韶華君不長年我偏壽
輓聯,名人名家對聯:遵路傍東垣,慶霄春盎;
名人名家,11字對聯對聯:盛業佐中興,經濟獨優,四履有元勛轍跡;
輓聯,名人名家對聯:玳梁欣賀燕 喬木喜遷鶯
喬遷,5字對聯對聯:投保得保釋遠慮 防險化險宜長安
保險,7字對聯
詩詞推薦
- 酒酣奉硯呼南春,為卿作歌驚鬼神楊維楨《李卿琵琶引》
- 善惡不恩,此心自圓
- 豈同游澤畔,詎類臥漳濱張嵲《送人赴闕》
- 奉誥期鸞彩,傳經囑鳳雛黃文雷《挽程孺人》
- 緇衣久擅美,祖德信悠哉李嶠《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