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不見聽不聞妙哉希夷合玉清上清太清之旨 知其幾觀其竅湛然澄靜為天道地道人道之宗

名勝青城山

對聯全文

上聯:視不見聽不聞妙哉希夷合玉清上清太清之旨
下聯:知其幾觀其竅湛然澄靜為天道地道人道之宗

對聯備註:

(青城山:天師洞正殿)

參考注釋

不見

(1)

[do not see;do not meet]∶不曾相見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2)

[be lost;be missing]∶[東西]見不著;丟失

一輛新腳踏車轉身就不見了

希夷

(1).《老子》:“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 河上公 註:“無色曰夷,無聲曰希。”後因以“希夷”指虛寂玄妙。 南朝 梁 蕭統 《謝敕參解講啟》:“至理希夷,微言淵奧,非所能鑽仰。” 唐 權德輿 《奉和鄭賓客相公攝官豐陵扈從之作》詩:“莫究希夷理,空懷渙汗恩。”

(2).指虛寂玄妙的境界。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臣聞上聖玄邈,獨超乎希夷;彊名之極,猶存乎罔象。” 唐 錢起 《奉和聖制登會昌山應制》詩:“睿想入希夷,真游到 具茨 。”

(3).謂清靜無為,任其自然。《北史·序傳·李行之》:“年將六紀,官歷四朝,道協希夷,事忘可否。” 唐 白居易 《病中宴坐》詩:“外安支離體,中養希夷心。” 宋 范成大 《太上皇帝靈駕發引輓歌詞》之一:“宵旰三星紀,希夷十閏年。”

(4).指道家、道士。 唐 元稹 《周先生》詩:“希夷 周先生 ,燒香調琴心。” 明 高啟 《與王隱君宿貞寧守道館》詩:“願從希夷游,稽首青牛翁。” 清 高孝本 《登華山》詩:“希夷雲際臥,毛女樹邊逢。”

玉清

(1).道家三清境之一,為 元始天尊 所居。亦以代稱 元始天尊 。 南朝 梁 陶弘景 《水仙賦》:“迎九玄於金闕,謁三素於玉清。” 唐 吳筠 《遊仙》詩之四:“使我齊浩劫,蕭蕭宴玉清。”《雲笈七籤》卷三:“三清境者,玉清、上清、太清是也。”

(2).指仙道。

(3).神仙名。 陳士元 《名疑》卷四引 唐 李冗 《獨異志》:“ 梁 玉清 ,織女星侍兒也。 秦始皇 時,太白星竊 玉清 逃入 衙城 小仙洞,十六日不出,天帝怒謫 玉清 於北斗下。” 明 葉憲祖 《鸞鎞記·覓鸞》:“真箇 毛女 重生, 玉清 再世。”

(4).指天。 清 侯方域 《擬思宗改元追復楊漣等官爵百官廷臣謝表》:“新煉 媧妃 之石,玉清仍是九層。”

(5).喻高潔。 南朝 梁 江淹 《蓮華賦》:“蘂金光而絶色,藉冰拆而玉清。”

(6).宮殿名。 前蜀 花蕊夫人 《宮詞》之五十七:“ 玉清 迢遞無塵到,殿角東西五月寒。”《新五代史·南漢世家·劉晟》:“故時 劉 氏有 南宮 、 大明 …… 玉清 、 太微 諸宮,凡百數,不可悉紀。”

上清

(1).上天;天空。《漢書·揚雄傳下》“不能撠膠葛” 唐 顏師古 註:“膠葛,上清之氣也。” 唐 齊己 《賀雪》詩:“上清凝結下乾坤,為瑞為祥表致君。”

(2).道家所稱的三清境之一。《雲笈七籤》卷三:“其三清境者, 玉清 、 上清 、 太清 是也。亦名三天,其三天者, 清微天 、 禹餘天 、 大赤天 是也…… 靈寶君 治在 上清境 ,即 禹餘天 也。”《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 蘭公 煉丹已成,舉家服之,老者髮白反黑,少者辟穀無飢,遠近聞之,皆知其必飛昇上清也。”

(3).用以指道觀或道長。 唐 白居易 《酬贈李鍊師見招》詩:“幾年司諫直 承明 ,今日求真禮上清。” 明 朱權 《荊釵記·薦亡》:“特朝拜上清,仗此名香表志誠,亡妻滯水濱,願神魂得上升。”

(4). 唐 柳珵 《上清傳》雲,丞相 竇參 為政敵所誣,自知將敗,囑其婢 上清 入宮為婢,為之辯白, 上清 後果入宮,向 德宗 辯其誣。見《太平廣記》卷二七五引《異聞集》。後因以“上清”稱婢。《通雅·稱謂》:“婢亦謂之上清。 柳珵 《上清傳》, 溫公 《考異》引之……事雖不可信,然當時稱婢為上清,亦常語也。”

太清

(1).天空。《鶡冠子·度萬》:“唯聖人能正其音,調其聲,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萬靈。” 陸佃 註:“太清,天也。”《楚辭·劉向<九嘆·遠遊>》:“譬若 王僑 之乘雲兮,載赤霄而凌太清。” 王逸 註:“上凌太清,游天庭也。” 唐 高適 《登積石軍多福七級浮圖》詩:“七級凌太清,千崖列蒼翠。” 清 薛福成 《寧波府學記》:“聖人之道之在天下,猶日月之懸於太清也。”

(2).天道,自然。《莊子·天運》:“行之以禮義,建之以太清。” 成玄英 疏:“太清,天道也。”《淮南子·精神訓》:“抱其太清之本而無所容與,而物無能營。”

(3).引申指太古無為而治之時。《淮南子·本經訓》:“太清之始也,和順以寂漠。” 高誘 註:“清,淨也。太清無為之始者,謂三皇之時。” 漢 班固 《東都賦》:“今將語子以 建武 之治, 永平 之事,監於太清,以變子之惑志。”

(4).古人指元氣之清者。《淮南子·道應訓》:“太清問於無窮曰:‘子知道乎。’” 高誘 註:“太清,元氣之清者也。” 三國 魏 阮籍 《大人先生傳》:“體雲氣之逌暢兮,服太清之俶真。”

(5).三清之一。道教謂 元始天尊 所化法身 道德天尊 所居之地,其境在玉清、上清之上,唯成仙方能入此,故亦泛指仙境。 晉 葛洪 《抱朴子·雜應》:“上昇四十里,名為太清,太清之中,其氣甚剛,能勝人也。”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貶誤》:“或藥成,相與期於太清也。” 明 宋濂 《調息解》:“儲思乎玄玄之域,游神乎太清之庭。”

湛然

(1).清澈貌。 晉 乾寶 《搜神記》卷二十:“不數日,果大雨。見大石中裂開一井,其水湛然。”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清水》:“寺左右雜樹疎頒,有一石泉,方丈餘,清水湛然。”《剪燈新話·鑑湖夜泛記》:“顏貌紅澤,雙瞳湛然。” 明 謝讜 《四喜記·久旱祈神》:“白檀焚獻,怪舉首青天湛然。”

(2).安然貌。《大戴禮記·四代》:“僉然湛然。”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雅量》:“ 王戎 七歲,亦往看,虎承間攀欄而吼,其聲震地,觀者無不辟易顛仆, 戎 湛然不動,了無恐色。”《雲笈七籤》卷六二:“譬如嬰兒居胎中,湛然不動。”

(3).淡泊。 南朝 宋 謝靈運 《佛影銘》序:“容儀端莊,相好具足,莫知始終,常自湛然。” 唐 韓偓 《地爐》詩:“禪客釣翁徒自好,那知此際湛然心。”亦指清靜。 隋 王通 《中說·周公》:“其上湛然,其下恬然。” 阮逸 註:“湛、恬皆靜。” 宋 蘇軾 《觀妙堂記》:“我所居室,汝知之乎?沉寂湛然,無有喧爭。”

(4).清醒貌。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飲量》:“ 臨溪 一一指揮僮僕扶掖登榻,然後從容登輿去。神志湛然,如未飲者。” 清 王韜 《<淞濱瑣話>自序》:“然昏厥睯眩中,此心湛然,尚覺可用。”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覺醒》:“但現在的自己卻是湛然清醒,明白了自己所處的地位。”

澄靜

[clear and calm] 清澈而又不泛波瀾

澄靜的湖水

天道

[spritual principles;divine order of things] 自然規律

天道變化。——[英]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地道

(1) [pure;typical]∶沒有異物;純正的,未攙雜的

寫的是地道的幽默文章

(2) [thorough;straight-ahead]∶完全限於某一特定音樂風格之內的;未經潤色的

地道的搖擺舞曲

(3) [every inch;one hundred percent]∶真正是有名產地出產的

地道藥材

(4) [work be up certain standard]∶(工作、活兒等)實在;夠標準

人道

(1) [humanity]∶以愛護人的生命關懷人的幸福維護人的尊嚴、保障人的自由等為原則的人事或為人之道

(2) [human;humane]∶中國古代哲學中與“天道”相對概念。一般指人事、為人之道或社會規範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