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子六藝兼通,文學溯薪傳,北方未先於吳會; 九百里群英畢萃,禮儀表茅蕝,東林以後有君山。

名人名家名勝江蘇書院

對聯全文

上聯:七十子六藝兼通,文學溯薪傳,北方未先於吳會;
下聯:九百里群英畢萃,禮儀表茅蕝,東林以後有君山。

對聯備註:

(清-黃以周《南菁書院聯》;黃體芳題南菁書院講堂)

參考注釋

七十子

同“ 七十二子 ”。七十,舉其成數。《孟子·公孫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 孔子 也。” 漢 王充 《論衡·問孔》:“今謂之英傑,古以為聖神,故謂七十子歷世希有。” 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塾議第十七》:“七十子以後學者,言君後象日月,適見於天,日月為食, 漢 臣之所昉也。”

六藝

(1) [the classical six arts (propriety,music,archery,riding,writing,arithematic)]∶儒家所謂的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識字)、數(計算)等六種才藝

(2) [various Confucian classics]∶古代稱《詩》、《書》、《禮》、《樂》、《易》和《春秋》六種經書。也泛指各種經書

(3) [six styles of calligraphy in ancient China]∶王莽時六種字型。即古文(戰國時通行於六國的文字)、奇字篆書、左書、繆篆、鳥蟲書

兼通

(1).通曉不止一個方面。《後漢書·儒林傳下·張玄》:“少習《顏氏春秋》,兼通數家法。”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定勢》:“若愛典而惡華,則兼通之理偏。”

(2).謂一齊顯達。《後漢書·朱祐景丹等傳論》:“如 管 隰 之迭升 桓 世, 先 趙 之同列 文 朝,可謂兼通矣。”

文學

(1) [literature]∶用語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小說、散文、戲劇、詩歌等

文學之趣味。——蔡元培《圖畫》

(2) [learning;knowledge]∶學問

胸中又沒文學

薪傳

[pass on learning from teacher to student] 柴雖燒盡,火種仍可留傳。比喻道術學術相傳不絕

薪傳不息

北方

(1) [north]∶向北的方向;地球北極的方向

(2) [the North]∶特指中國黃河以北的地區

北方有侮臣者。——《墨子·公輸》

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資治通鑑》

吳會

(1). 秦 漢 會稽 郡治在 吳縣 ,郡縣連稱為 吳會 。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吳會》:“ 西漢 時 會稽 郡治本在 吳縣 ,時俗以郡縣連稱,故云 吳會 。”

(2). 東漢 分 會稽郡 為 吳 會稽 二郡,並稱 吳 會 。後亦泛稱此兩郡故地為 吳會 。《後漢書·蔡邕傳》:“ 邕 慮卒不免,乃亡命江海,遠跡 吳 會 。”《三國志·吳志·孫賁傳》:“時 策 已平 吳 會 二郡。” 宋 蘇軾 《喜劉景文至》詩:“平生所樂在 吳 會 ,老死欲葬 杭 與 蘇 。”《金史·完顏綱傳》:“僭稱位號,偷生 吳 會 。”

唐 以後,俗亦稱 平江府 (今 江蘇 蘇州 )為 吳會 。 元 陸友仁 《吳中舊事》:“府署之南名 吳會坊 。” 清 納蘭性德 《淥水亭雜識》卷一:“世多稱 平江 為 吳會 ,意謂 吳 為東南一都會也。自 唐 以來如此,今郡中有 吳會亭 ,府治前有 吳會坊 。”

九百

(1).亦作“ 九伯 ”、“ 九陌 ”。 宋 、 元 、 明 時譏人痴呆、神氣不足。 宋 陳師道 《後山詩話》卷二三:“世以痴為九百,謂其精神不足也。”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九百孩兒,休把人廝啈。” 元 無名氏 《馬陵道》第二折:“我問你,你是風魔呵是九伯?” 元 楊顯之 《酷寒亭》第三折:“言多語少,小人有些九陌風魔。”《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包待制出身傳》:“休唱報牓郎君去,且唱 包公 九百人。”

(2).指計較瑣細事的人。 清 翟灝 《通俗編·數目》:“《愛日齋叢抄》:‘九百或取喻細瑣之為者。’……今猶以較論細瑣人為九百。”

(3).複姓。 漢 有 九百里 。見《通志·氏族五》引《姓苑》。

儀表

(1) [appearance;bearing looks]∶人的外表

儀表不凡

(2) [meter]∶各種測定儀

茅蕝

(1).古擯相者習朝會之儀,束茅而列,以表位次。《國語·晉語八》:“昔 成王 盟諸侯於 岐陽 , 楚 為 荊蠻 ,置茅蕝,設望表,與 鮮卑 守燎,故不與盟。” 韋昭 註:“蕝,謂束茅而立之,所以縮酒。” 王引之 《經義述聞·國語下》:“《晉語八》‘置茅蕝,設望表’ 韋 註:‘蕝謂束茅而立之,所以縮酒。’案:會盟無縮酒之文, 韋 注非也,當以 賈 説為長。竊謂置茅蕝者,未盟之先,擯相者習儀也。習儀則必為位,故以茅蕝表之。”

(2).茅束。 元 方夔 《田家雜興》詩之一:“樵路通村暗蒺藜,數椽茅蕝護疏籬。”

東林

(1).東邊的樹林或竹林。 南朝 梁 江淹 《效阮公詩》之一:“孤雲出北山,宿鳥驚東林。” 唐 杜甫 《舍弟占歸草堂檢校卿示此詩》:“東林竹影薄,臘月更須栽。”

(2).指 廬山 東林寺 。 唐 張喬 《送僧鸞歸蜀寧親》詩:“高名徹西國,舊跡寄 東林 。” 宋 王禹偁 《寄杭州西湖昭慶寺華社主省常上人》詩:“任夸西掖吟紅藥,何似 東林 種白蓮。”亦泛指僧寺。 唐 司空曙 《閒園即事寄暕公》詩:“欲就東林寄一身,尚憐兒女未成人。”參見“ 東林寺 ”。

(3).指 明 末東林黨。 清 侯方域 《太常公家傳》:“公暇時,時共 攀龍 講學, 魏廣微 忌之,曰:‘此崛彊老者,‘東林’之魁渠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聽稗》:“先祖太常,家父司徒,久樹‘東林’之幟。” 魯迅 《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但是,‘疾惡太嚴’,‘操之過急’, 漢 的清流和 明 的“東林”,卻正以這一點傾敗。”參見“ 東林黨 ”。

(4).指東林書院。 清 趙翼 《寄題同年項任田青士居祠堂》詩:“ 東林 威標榜, 鄒 顧 屹山斗。” 清 黃遵憲 《己亥續懷人詩》:“尋遍 東林 南北部,一家鉤黨古無人。”參見“ 東林書院 ”。

以後

[later;thereafter;henceforward] 比現在或所說的時間晚的時間

從今以後

自此以後。——《後漢書·張衡傳》

君山

山名。在 湖南 洞庭湖 口,又名 湘山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湘水》:“湖( 洞庭湖 )中有 君山 …… 湘君 之所游處,故曰 君山 矣。” 唐 李白 《陪族叔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詩之五:“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 君山 。”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詞:“日落 君山 雲氣,春到 沅 湘 草木,遠思渺難收。”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