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為儒將名臣,武略文韜,威德遍大江南北; 我感故鄉遺愛,救災輸粟,精神在三晉雲山。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公為儒將名臣,武略文韜,威德遍大江南北;
下聯:我感故鄉遺愛,救災輸粟,精神在三晉雲山。

對聯備註:

(清-祁世長《挽曾國荃聯》)

參考注釋

儒將

[a general who is an equally accomplished man of letters] 有文人風度的將帥

名臣

有名的賢臣。《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張廷尉 方今天下名臣。”《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 唐 呂延濟 題註:“名臣,謂有賢才,立功業,垂名於後代者也。” 宋 梅堯臣 《謹賦》詩:“往往得遺逸,烜赫見名臣。” 清 張穆 《與陳頌南書》:“古今必無徼倖之名臣循吏也。” 魯迅 《墳·論“ta11的!”》:“身分也高了,家譜也修了,還要尋一個始祖,不是名儒便是名臣。”

武略

[military ability] 指在行軍打仗,指揮作戰方面的才能

雄毅寡言,嚴重,有武略。——《舊唐書·王忠嗣傳》

威德

[power and benevolent rule] 指威勢和德政,刑罰和恩賞

江南

指靠臨長江中下游兩岸的廣大地區。

故鄉

[native place;hometown;birthplace] 家鄉,自己出生的地方

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樂府詩集·木蘭詩》

遺愛

(1).謂遺留仁愛於後世。《國語·晉語二》:“死必遺愛,死民之思,不亦可乎?”《漢書·敘傳下》:“淑人君子,時同功異。沒世遺愛,民有餘思。” 唐 王維 《故右豹韜衛長史賜丹州刺史任君神道碑》:“一門而鳧舃,皆為政以德,遺愛在人。” 明 何景明 《送石令之廣濟》詩:“知君忠孝志,遺愛 楚 人間。”

(2).指留於後世而被人追懷的德行恩惠貢獻等。《後漢書·西南夷傳·邛都》:“天子以 張翕 有遺愛,乃拜其子 湍 為太守。” 晉 陶潛 《影答形》詩:“立善有遺愛,胡可不自竭。” 陳毅 《哭彭雪楓同志》詩:“壯哉身殉國,遺愛萬人懷。”

(3).指有古人高尚德行、被人敬愛的人。《左傳·昭公二十年》:“及 子產 卒, 仲尼 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 杜預 註:“ 子產 見愛,有古人之遺風。”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 孔明 ﹞治國以體,民無怨聲,刑罰不濫,沒有餘泣。雖古之遺愛,何以加茲。”《新唐書·崔琳傳》:“﹝ 崔琳 ﹞ 天寶 二年卒,祕書監 潘肅 聞之,泫然曰:‘古遺愛也!’”

(4).愛未遍及;偏愛。《後漢書·宦者傳·張讓》:“ 扶風 人 孟佗 ,資產饒贍,與奴朋結,傾竭饋問,無所遺愛。奴鹹德之。”

(5).謂拋棄親愛之人。《宋書·氐胡傳·胡大且渠蒙遜》:“臣伏尋 頭元嘉 以來,實有忠誠於國,棄親遺愛,誠在可嘉。”

(6).指死者遺留下的所愛的人或物。《西湖佳話·六橋才跡》:“太后因不悅道:‘先帝遺愛之人,官家如何不惜?’ 神宗 受命,就有個釋放之意。”

救災

[provide disaster relief] 救濟受災的人民

抗震救災

輸粟

(1).運送穀物。《左傳·僖公十三年》:“ 秦 於是乎輸粟於 晉 ,自 雍 及 絳 相繼。”

(2).古代農戶向官府捐納糧食。《新唐書·食貨志一》:“凡授田者,丁歲輸粟二斛,稻三斛,謂之租。”

(3). 明 清 時,富家子弟為得功名、官職而捐納財貨於官府,稱輸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二·納粟民生高第》:“ 景泰 以後,胄監始有納馬之例,既改為輸粟,初不過青衿援例耳。” 明 王世貞 《觚不觚錄》:“輸粟富家兒,不識一丁,口尚乳臭。” 明 章懋 《陝西副使靜虛潘公墓志銘》:“生子三人,長即 希奭 ,材而克家,以輸粟拜散官。”

精神

(1) [spirit;mind]∶指意識、思維、神志等

精神為之。——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復舊。——《聊齋誌異·促織》

(3) [essence]∶指內容的實質所在;主要的意義

譯者沒有體會原文的精神

(4) [vigour]∶活力;精力

精神飽滿

(5) [lively]∶活躍;有生氣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will]∶意志

不撓之精神。——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犧牲精神。

三晉

戰國 時 趙 、 韓 、 魏 三國的合稱。 趙氏 、 韓氏 、 魏氏 原為 晉國 大夫, 戰國 初,分 晉 各立為國,故稱。其地約當今之 山西省 及 河南省 中部、北部, 河北省 南部、中部。後“三晉”又為 山西省 別稱。《戰國策·趙策一》:“三 晉 合而 秦 弱,三 晉 離而 秦 強,此天下之所明也。”《史記·燕召公世家》:“ 孝公 十二年, 韓 、 趙 、 魏 滅 智伯 ,分其地。 三晉 強。” 唐 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詩:“ 三晉 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明 于謙 《暑月將自太行巡汴》詩:“ 三晉 衝寒到, 中州 冒暑回。” 陳去病 《自陽高縣抵大同》詩:“雲軿飛處射晴光, 三晉 雲山接大荒。”

雲山

(1).雲和山。 南朝 梁 吳均 《同柳吳興烏亭集送柳舍人》詩:“雲山離晻曖,花霧共依霏。” 唐 王昌齡 《過華陰》詩:“雲起 太華山 ,雲山共明滅。” 宋 蘇舜欽 《無錫惠山寺》詩:“雲山相照翠會合,殿閣對起涼參差。”

(2).高聳入雲之山。 漢 蔡琰 《胡笳十八拍》:“雲山萬里兮歸路遐,疾風千里兮揚塵沙。” 唐 皇甫冉 《送王司直》詩:“西塞雲山遠,東風道路長。”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既而 秋圃 揭換壁紙,又得數詩……又一首曰:‘咫尺樓窗夜見燈,雲山似阻幾千層。’”

(3).遠離塵世的地方。隱者或出家人的居處。 南朝 梁 江淹 《蕭被侍中敦勸表》:“臣不能遵煙洲而謝 歧伯 ,迎雲山而揖 許由 。” 胡之驥 註:“ 阮嗣宗 《勸晉王牋》曰:‘臨滄洲而謝 支伯 ,登 箕山 而揖 許由 。’” 唐 元稹 《修龜山魚池示眾僧》詩:“雲山莫厭看經坐,便是浮生得道時。” 元 劉因 《贈狂道士》詩:“得意雲山是處過,逢人對酒即高歌。”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