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伯氏以領東南,膺五等崇封,曠典易名垂不朽; 與猶子而控箕尾,數三湘碩輔,傷心知己已無多。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繼伯氏以領東南,膺五等崇封,曠典易名垂不朽;
下聯:與猶子而控箕尾,數三湘碩輔,傷心知己已無多。

對聯備註:

(清-德馨《挽曾國荃聯》)

參考注釋

伯氏

(1).長兄。《詩·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 高亨 註:“伯氏,大哥。” 唐 韓愈 《復志賦》:“常歲行之未復兮,從伯氏以南遷。”

(2).長子。《國語·晉語一》:“伯氏不出, 奚齊 在廟,子盍圖乎!” 韋昭 註:“伯氏為 申生 。伯氏,猶言長子也。”

(3).伯父。《左傳·昭公十五年》:“王曰:‘伯氏,諸侯皆有以鎮撫王室, 晉 獨無有,何也?’……叔父 唐叔 , 成王 之母弟也。” 楊伯峻 註:“ 周王 於諸侯,同姓者,無論行輩,俱稱伯父或叔父。”

東南

[southeast] 介於東和南之間的方向

方是時,博雞者以義聞東南。——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五等

(1).五個等級。《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五等。”《孟子·萬章下》:“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孫奭 疏:“《孟子》所言 周 制,《王制》所言 夏 商 之制也。”

(2).特指五等之爵。 唐 韓愈 《晉公破賊回重拜台司以詩示幕中》詩:“將軍舊壓三司貴,相國新兼五等崇。”

曠典

(1).前所未有的典制。 宋 王明清 《揮麈前錄》卷二:“國朝自外拜相者, 文潞公 、 韓康公 、 章子厚 ,近年 陳原公 ,亦曠典也。”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定恩騎尉》:“凡陣亡人員,其封爵襲替者,皆賞給恩騎尉,以世其家,真曠典也。”《清史稿·刑法志三》:“迨 嘉慶 二十五年,始將到配未及三年人犯一體查辦,尤為曠典。”

(2).稀世盛典。《宋史·樂志五》:“ 至道 始冊皇太子,有司言:‘太子受冊,宜奏《正始之樂》。’百年曠典,至是舉行,中外胥悅。”《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今日皇上陞殿,真乃曠典!”

易名

(1).指古時帝王、公卿、大夫死後朝廷為之立諡號。《禮記·檀弓下》:“ 公叔文子 卒,其子 戍 請諡於君,曰:‘日月有時,將葬矣,請所以易其名者。’”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易名之典,請遵前烈。”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七:“幸聖明知其始末,故九品微官獲邀易名之曠典也。”後亦有由崇仰者為死者議立謚,稱“私謚”,亦稱“ 易名 ”。 唐 韓愈 《貞曜先生志銘》:“賢者故事有易名,況士哉!” 貞曜先生 為 孟郊 之私謚。

(2).換名,改名。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天繪亭記》:“余擇勝得此亭,名曰 天繪 ,取其景物自然也。後某年某日,當有俗子易名‘ 清輝 ’,可為一笑。”

不朽

流傳下去,永不磨滅。 宋 曾慥 《類說·摭言·滕王閣序》:“ 王勃 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 閻公 不之信,令人伺其下筆……至‘落霞孤鶩齊飛,秋水長天一色’, 公 矍然曰:‘此真天才,垂不朽矣。’” 明 李贄 《復焦弱侯書》:“世未有其人不能卓立而能文章垂不朽者。”

猶子

[nephew] 侄子,又稱“侄女”;晚輩自稱

三湘

(1). 湖南 湘鄉 、 湘潭 、 湘陰 (或 湘源 ),合稱 三湘 。見《太平寰宇記·江南西道十四·全州》。但古人詩文中的 三湘 ,多泛指 湘江 流域及 洞庭湖 地區。 唐 李白 《江夏使君叔席上贈史郎中》詩:“昔放 三湘 去,今還萬死餘。” 清 吳偉業 《送聖符弟之任蘄水丞》詩之四:“廿載流移復, 三湘 轉運長。”

(2).指 沅湘 、 瀟湘 、 資湘 。 晉 陶潛 《贈長沙公族祖》詩:“遙遙三 湘 ,滔滔九江。” 陶澍 集註:“ 湘水 發源會 瀟水 ,謂之 瀟湘 ;及至 洞庭 陵子口 ,會 資江 謂之 資湘 ;又北與 沅水 會於湖中,謂之 沅湘 。” 明 徐楨卿 《送盛斯徵赴長沙》詩:“蠻中瘴遠三 湘 水,江畔春逢十月花。”

(3).指 湖南 。 陳毅 《嶽麓山頂眺望》詩:“ 嶽麓山 頭任我行, 三湘 眼底絶風神。”

碩輔

賢良的輔弼之臣。 晉 皇甫謐 《高士傳·摯恂》:“ 永和 中,常博求名儒,公卿薦 恂 行侔 顏閔 ,學擬 仲舒 ,文參 長卿 ,才同 賈誼 ,實瑚璉器也,宜在宗廟,為國碩輔。”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天錫皇帝,厖臣碩輔,博問遐觀,以置左右。” 清 錢謙益 《浙江布政使司右參政李叔元授中大夫制》:“碩輔名卿,往往輩出。”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一》:“為國家得能吏百,不若得碩輔一。”

傷心

[grieve] 心裡非常痛苦

別為這事傷心

知己

(1) [know oneself]∶了解、賞識自己

(2) [intimate friend; bosom friend]∶親密朋友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無知己。——唐· 高適《別董大

(3) [bosom]∶彼此相互了解而關係密切的

知己話

無多

沒有多少。 唐 杜荀鶴 《和友人寄孟明府》:“莫嫌月入無多俸,須喜秋來不廢吟。” 清 周亮工 《郭去問還家未半載復作章貢之行送之》詩:“亂後還家慶更生,無多日月復成行。”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