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明宅於茲天邑萬年今大備 虞夏殷闕有間周京四學古堪循

題贈名勝康熙13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金元明宅於茲天邑萬年今大備
下聯:虞夏殷闕有間周京四學古堪循

對聯備註:

(康熙題國子監辟雍。國子監位於安定門內成賢街)

參考注釋

元明

佛教語。謂眾生固有的清淨光明的本性。《楞嚴經》卷一:“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 廉兆綸 註:“元明二字連讀,即下本明二字意。”《楞嚴經》卷六:“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宋 蘇轍 《次遠韻齒痛》:“元明散諸根,外與六塵合。”

於茲

(1).在此。《書·盤庚上》:“我王來,既爰宅於茲。” 孔 傳:“言 祖乙 已居於此。” 明 胡應麟 《詩藪·遺逸中》:“殘珠剩玉,淪沒淵海,能亡三嘆?因識其目於茲雲。”

(2).於今,至今。 漢 東方朔 《非有先生論》:“虛心定志,欲聞流議者,三年於茲矣。” 晉 潘岳 《懷舊賦》:“不歷 嵩丘 之山者,九年於茲矣。” 唐 韓愈 《祭侯主簿文》:“我狎我愛,人莫與夷,自始及今,二紀於茲。”

(3).當今,今世。《漢書·司馬相如傳》:“休烈顯乎無窮,聲稱浹乎於茲。” 顏師古 註:“於茲,猶言今茲也。”

吁嗟;嘆息。 漢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銘》:“於茲先生,秉德恭勤。”

(1).至今。《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 南朝 梁 任昉 《天監三年策秀才文》:“朕立諫鼓、設謗木,於茲三年矣。”

(2).在此。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執銓以平,御煩以簡。 裴楷 清通, 王戎 簡要,復存於茲。”

天邑

謂帝王之都。指京都。《書·多士》:“予一人惟聽用德,肆予敢求爾於天邑 商 。”《文選·班固<典引>》:“至於參五 華夏 ,京遷 鎬 亳 ,遂自北面,虎螭其師,革滅天邑。” 蔡邕 註:“天邑,天子邑也。” 唐 王勃 《梓州玄武縣福會寺碑》:“既而拂衣華族,入天邑而觀光。” 明 唐順之 《游龍門》詩:“水同 瀍 澗 縈天邑,山接 崤 函 鎖帝臺。” 清 侯方域 《定鼎說》:“稽 漢 都 渭 涘,定以天邑。”

萬年

[ten thousand years;all ages;eternity] 極其久遠的年代

大備

一切具備;完備。《莊子·徐無鬼》:“夫大備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備矣。” 成玄英 疏:“備,具足也。” 宋 歐陽修 《吉州學記》:“國有學,遂有序,黨有庠,家有塾,其極盛之時,大備之制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一·辛丑二宗伯》:“ 陸 後再膺存問,九十七而下世,飾終贈諡之典大備,尤非 董 所敢望。” 孫中山行易知難》第二章:“考 中國 錢幣之興,當在 神農 日中為市之後,而至於 成周 ,則文物之盛已稱大備矣。”

虞夏

指 有虞氏 之世和 夏 代。《禮記·表記》:“ 虞 夏 之質, 殷 周 之文,至矣。”《國語·周語上》:“昔我先王世 后稷 ,以服事 虞 夏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虞 夏 文章,則有 皋陶 六德。”

有間

(1) [for a moment]∶片刻,有一會兒

立有間。——《韓非子·喻老》

(2) [be a bit better]∶疾病稍稍減輕

(3) [enmity]∶感情、關係出現隔閡

周京

周 之京城。《詩·曹風·下泉》:“愾我寤嘆,念彼 周 京。” 朱熹 集傳:“ 周 京,天子所居也。”

四學

(1).指 周 分設於四郊的學校。《禮記·祭義》:“天子設四學。” 鄭玄 註:“四學,謂 周 四郊之虞庠也。”一說指 周 、 殷 、 夏 、 虞 四代之學。 孔穎達 疏:“天子設四學者,謂設四代之學, 周 學也, 殷 學也, 夏 學也, 虞 學也。”

(2).指 南朝 宋 設立的儒、玄(道)、史、文四學館。《宋書·隱逸傳·雷次宗》:“ 元嘉 十五年,徵 次宗 至京師,開館於 雞籠山 ,聚徒教授,置生百餘人, 會稽 朱膺之 、 潁川 庾蔚之 ,並以儒學監總諸生。時國子學未立,上留心藝術,使 丹陽 尹 何尚之 立玄學,太子率更令 何承天 立史學,司徒參軍 謝元 立文學。凡四學並建。” 南朝 梁 沉約 《為皇太子謝表》:“不閒三善之訓,未習四學之儀。”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