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文正公並轡聯鑣,名城獨克,巨憝躬除,三晉奠疲氓,史冊勛猷同競爽; 繼恪靖侯秉旄仗節,外侮潛消,內訌盡弭,六年敷愷澤,士民歌哭有餘哀。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與文正公並轡聯鑣,名城獨克,巨憝躬除,三晉奠疲氓,史冊勛猷同競爽;
下聯:繼恪靖侯秉旄仗節,外侮潛消,內訌盡弭,六年敷愷澤,士民歌哭有餘哀。

對聯備註:

(清-桂嵩慶《挽曾國荃聯》)

參考注釋

正公

古代官名。指三上公。《穆天子傳》卷一:“丙寅,天子屬官效器,乃命正公 郊父 受敕憲。” 郭璞 註:“正公,謂三上公,天子所取正者, 郊父 為之。”《後漢書·獨行傳·周嘉》:“﹝ 周燕 ﹞當下蠶室,乃嘆曰:‘我 平王 之後,正公玄孫,豈可以刀鋸之餘,下見先君!’遂不食而死。”

並轡

[horse and horse;neck and neck] 並驅,騎馬一同走

遂與並轡而歸。——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聯鑣

(1).猶聯鞭。 唐 權德輿 《酬崔千牛四郎早秋見寄》詩:“聯鑣 長安 道,接武 承明宮 。” 宋 文天祥 《指南錄·出真州》詩:“早約戎裝去看城,聯鑣壕上嘆風塵。”《二刻拍案驚奇》卷八:“三人聯鑣按轡而行。”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蟠桃宮》:“歲之三月朔至初三日,都人治酌呼從,聯鑣飛鞚,遊覽於此。”

(2).喻相等或同進。《北史·甄琛傳》:“觀其狀也,則 周 孔 聯鑣, 伊 顏 接衽。” 宋 岳珂 《桯史·富翁五賊》:“名亦在鼎甲,聯鑣入團司。” 清 沉德潛 《<古詩源>例言》:“後此 越石 、 景純 ,聯鑣接軫。”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四章:“且 日本 人以矮特聞,而今者變法而強,與強 英 聯鑣。”

名城

[famous city] 著名的城市

中國許多歷史名城

巨憝

[chief scoundrel] 元兇,大惡人

大奸巨憝

元惡巨憝

三晉

戰國 時 趙 、 韓 、 魏 三國的合稱。 趙氏 、 韓氏 、 魏氏 原為 晉國 大夫, 戰國 初,分 晉 各立為國,故稱。其地約當今之 山西省 及 河南省 中部、北部, 河北省 南部、中部。後“三晉”又為 山西省 別稱。《戰國策·趙策一》:“三 晉 合而 秦 弱,三 晉 離而 秦 強,此天下之所明也。”《史記·燕召公世家》:“ 孝公 十二年, 韓 、 趙 、 魏 滅 智伯 ,分其地。 三晉 強。” 唐 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詩:“ 三晉 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明 于謙 《暑月將自太行巡汴》詩:“ 三晉 衝寒到, 中州 冒暑回。” 陳去病 《自陽高縣抵大同》詩:“雲軿飛處射晴光, 三晉 雲山接大荒。”

疲氓

亦作“ 疲甿 ”。疲睏之民。 唐 白居易 《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策》:“農戰非古,衣食罕儲,念茲疲甿,遠乖富庶。” 明 張居正 《答河漕總督王敬所書》:“近得鄉人書,皆以打造海舟為苦,望公留神一酌處之,則疲氓更生之幸也。” 清 唐孫華 《喜雨》詩:“饑荒生癘疫,輾轉纏疲氓。”參見“ 疲民 ”。

史冊

[annals] 歷史記載;史書

載入歷史史冊

競爽

(1).精明強幹。《左傳·昭公三年》:“ 齊 公孫灶 卒。 司馬灶 見 晏子 曰:‘又喪 子雅 矣。’ 晏子 曰:‘惜也, 子旗 不免,殆哉! 姜 族弱矣,而 嬀 將始昌。二 惠 競爽,猶可,又弱一個焉, 姜 其危哉!’” 林堯叟 註:“ 子雅 、 子尾 皆 齊惠公 之孫。競,彊也;爽,明也。言 子雅 、 子尾 二 惠 彊明,猶可以為國。” 清 錢謙益 《嘉定金氏壽宴序》:“室有晤言之婦;家有競爽之子。”

(2).媲美;爭勝。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憲集>序》:“雖 張 曹 爭論於 漢 朝, 荀 摯 競爽於 晉 世,無以仰模淵旨,取則後昆。” 南朝 陳 徐陵 《<玉台新詠>序》:“金星與婺女爭華,麝月共 嫦娥 競爽。” 明 方孝孺 《又上蜀府啟》:“而 松筠 題 清白軒 詩及 芝蘭公 題 溫泉 之作,皆佳麗有奇氣,可謂競爽也。” 清 錢謙益 《<歷朝應制詩>序》:“ 延陵 兩 吳 君以弘文碩學,競爽詞林。”

秉旄

持握旌旗。借指掌握兵權。《資治通鑑·唐昭宗光化三年》:“況 王氏 秉旄 五代 ,時推忠孝。” 宋 曾鞏 《司徒員外郎蔡公墓志銘》:“司封抱能屈初齡,秉旄懷紱晚始亨。”

仗節

(1).手執符節。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將出師,皇帝授予符節,作為憑證及權力象徵。《漢書·敘傳下》:“ 博望 仗節,收功 大夏 ;貳師秉鉞,身釁 胡 社。” 唐 裴鉶 《趙合》:“但當時時相使余不得仗節出此城,空加一貂蟬耳。” 唐 康駢 《劇談錄·鳳翔府舉兵討賊》:“相國仗節訓兵,援旗誓眾。”

(2).堅守節操。《後漢書·吳漢傳》:“賊眾雖多,非有仗節死誼者也。” 宋 曾鞏 《與孫司封書》:“比見朝廷所寵贈南兵以來仗節死難之臣, 宗旦 乃獨不與。”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三·馬文肅家書》:“慷慨仗節易,從容就義難。吾輩將為其難乎?抑為其易乎?”

外侮

[foreign aggression] 外國的侵略或欺侮

抵禦外侮

潛消

暗中消除。 唐 元稹 《崔弘禮鄭州刺史制》:“ 春秋 時 鄭 多良士,是以師子 大叔 之政,而羣盜之氣潛消。”《老殘遊記》第十一回:“南革之亂……至庚戌,辰戌一衝而爆發,然其興也漸進,其滅也潛消,南方之強也。” 志達 《保滿與排滿》:“在 滿 人而言 滿 漢 平等,不過以此説籠絡 漢 民,以潛消其革命。”

內訌

[internal conflict] 集團內部互相傾軋

天降罪罟,蟊賊內訌。——《詩·大雅·召炅》

士民

(1).古代四民之一。泛指士大夫階層和普通讀書人。《穀梁傳·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 范寧 註:“學習道藝者。”《孝經·孝治》:“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 唐玄宗 註:“鰥寡,國之微者,君尚不敢輕侮,況知禮義之士乎!” 戰國 宋玉 《對楚王問》:“ 楚襄王 問於 宋玉 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韓非子·五蠹》:“士民縱恣於內,言談者為勢於外,外內稱惡以待強敵,不亦殆乎!”《清史稿·食貨志一》:“旋令士民墾地二十頃,試其文理優者,以縣丞用;百頃以知縣用。”

(2).士大夫和普通百姓的並稱。猶言士庶。《荀子·堯問》:“ 繒 丘之封人見 楚 相 孫叔敖 曰:‘吾聞之也:處官久者士妒之,祿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今相國有此三者而不得罪 楚 之士民,何也?’”《荀子·致士》:“川淵者,龍魚之居也;山林者,鳥獸之居也;國家者,士民之居也。”

(3).泛指人民、百姓。《荀子·議兵》:“士民不親附,則 湯 武 不能以必勝也。” 漢 東方朔 《答客難》:“夫天地之大,士民之眾,竭精馳説,並進輻湊者,不可勝數。”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士民殷富,繁軼五陵;宮宇宏麗,崇冠三川。” 宋 葉適 《宣教郎夏公墓志銘》:“既而聞其在 閩 ,思不出位,而以事至者常立決,是非少所徇,諸司及士民亦愛之。” 清 無名氏 《王氏復仇記》:“於是 丹陽 諸生奮臂一呼,邑中士民回響數千百人。”

(4).猶言軍民。《詩·大雅·瞻卬》:“邦靡有定,士民其瘵。” 鄭玄 箋:“天下騷擾,邦國無有安定者,士卒與民皆勞病。” 孔穎達 疏:“以‘士’‘民’連文,故云‘士卒與民’。士卒即從軍者也。”

歌哭

既歌又哭。常用以表示強烈的感情。《周禮·春官·女巫》:“凡邦之大烖,歌哭而請。” 鄭玄 註:“有歌者,有哭者,冀以悲哀感神靈也。”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八:“ 雍門 人至今善歌哭,效 娥 之遺聲也。” 清 譚嗣同 《除夕感懷》詩:“無端歌哭因長夜,婪尾陰陽賸此時。” 陳毅 《湖海詩社開徵引》詩:“此中真歌哭,情文兩具備。”

余哀

不盡的悲哀。《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 三國 魏 曹植 《七哀詩》:“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 唐 杜甫 《冬到金華山觀因得故拾遺陳公學堂遺蹟》詩:“雪嶺日色死,霜鴻有餘哀。”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