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辛亥六詔革命俶擾之秋電發飆馳旗下執鞭稱屬使 為洪憲一呼提兵激昂而起功成身死風前酹酒哭元勛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當辛亥六詔革命俶擾之秋電發飆馳旗下執鞭稱屬使
下聯:為洪憲一呼提兵激昂而起功成身死風前酹酒哭元勛

對聯備註:

(黎民藩挽蔡鍔)

參考注釋

辛亥

[the forty-eighth year in a cycle of sixty years] 六十甲子的第四十八位

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六詔

唐 代位於今 雲南 及 四川 西南的 烏蠻 六個部落的總稱,即 蒙雋詔 、 越析詔 、 浪穹詔 、 邆睒詔 、 施浪詔 、 蒙舍詔 。“詔”義為王或首領。其帥有六,因號“六詔”。 唐 開元 二十六年後, 蒙舍詔 併吞其他五部,因其在五部南(今 巍山縣 南境),史稱 南詔 。其地在今 雲南 及 四川 西部。 唐 元稹 《蠻子朝》詩:“西南 六詔 有遺種,僻在荒陬路尋壅。”後用以稱 雲南 。 宋 陸游 《晚登橫溪閣》詩:“瘴霧不開連 六詔 ,俚歌相答帶 三巴 。” 清 陸元輔 《送文介石學博歸滇南》詩:“ 三江 日月孤臣老, 六詔 風煙萬里歸。” 呂志尹 《過黔楚界喜晴》詩:“ 六詔 鄉關常恨別, 三湘 春水無情流。”參閱《舊唐書·南蠻西南夷傳》、《新唐書·南蠻傳上》。

革命

[revolution] 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稱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稱為革命。近代則指自然界、社會界或思想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深刻質變

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易·革》

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

哥白尼發表了地動學說,不但帶來天文學上的革命,而且開闢了各門學科向前邁進的新時代。——《哥白尼》

俶擾

[begin to disturb] 開始擾亂;動亂;騷亂

兵戈俶擾

電發

(1).雷電發作。比喻行動迅速或聲勢猛烈。 漢 劉向 《九嘆·遠遊》:“雷動電發,馺高舉兮。”《周書·武帝紀論》:“及英威電發,朝政惟新,內難既除,外略方始。”

(2).疾速進發、出擊。《宋書·徐羨之傳》:“可遣中領軍 到彥之 即日電發。”《梁書·文學傳下·劉峻》:“自金行不競,天地版盪,左帶沸脣,乘間電發。”

飆馳

亦作“飈馳”。亦作“颷馳”。亦作“飇馳”。1.狂風疾吹。 晉 潘尼 《釣賦》:“雲往颷馳,光飛電入。”

(2).疾速賓士。 宋 蘇軾 《昭陵六馬唐文皇戰馬也琢石象之立昭陵前客有持此石本示予為賦之》:“飇馳不及視,山川儼莫回。” 明 馮夢龍 《智囊補·兵智·趙臣》:“飆馳軍門,則 猛 首已梟一日矣。” 清 曾國藩 《畢君殉難碑記》:“ 塔公 躍馬飇馳。”

(3).形容才思敏捷奔放。 劉澤湘 《過西山辟支生墓》詩:“南國飈馳倚馬才, 東瀛 恥學屠龍技。”

旗下

[subordinate] 屬下

他旗下的山頂酒店一直生意興隆

執鞭

(1) [hold the whip]∶手拿鞭子

(2) [act as a coach driver for someone]∶舉鞭為人駕車,表示景仰追隨

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史記·管晏列傳贊》

執鞭隨鐙

(3) [teach]∶指從事教學或教練工作

洪憲

北洋軍閥首領 袁世凱 自謀稱帝時定的年號。從1916年1月1日始至3月23日廢止,為時僅兩個多月。

一呼

(1).一聲呼喚。《莊子·山木》:“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 漢 趙曄 《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 專諸 方與人鬭,將就敵,其怒有萬人之氣,甚不可當;其妻一呼即還。”

(2).一聲怒吼。《淮南子·繆稱訓》:“勇士一呼,三軍皆辟。”《晉書·蔡裔傳》:“ 蔡裔 者,有勇氣,聲若雷震。嘗有二偷入室, 裔 拊牀一呼,而盜俱隕。”

(3).一聲號召。 漢 司馬遷 《報任安書》:“然 陵 一呼勞軍,士無不起。”《隋書·裴蘊傳》:“ 玄感 一呼而從者十萬。”《宣和遺事》後集:“ 方臘 一呼,四境回響。” 魯迅 《摩羅詩力說》:“動吭一呼,聞者興起。”

提兵

率領軍隊。 唐 武元衡 《兵行褒斜谷作》詩:“注意奏凱赴都畿,速令提兵還 石坂 。”《封神演義》第四三回:“自來提兵征伐多年,未嘗有挫鋒鋭;今日到此,失機喪師,殊為痛恨!”京劇《取南郡》第十四場:“ 牛金 、 曹純 恐非 周瑜 敵手,元帥還須提兵接應。”

激昂

[roused;aroused;excited and indignant] 振奮激勵,激勵;奮發昂揚

激昂大義。——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言辭激昂

起功

動工興建。 漢 王充 《論衡·辨祟》:“起功、移徙、祭祀、喪葬、行作、入官、嫁娶,不擇吉日。”《太平廣記》卷二二五引《拾遺錄·雲明台》:“有二人皆虛騰椽木,運斤斧於雲中,子時起功,至午時已畢。”

成身

猶修身。《禮記·哀公問》:“公曰:‘敢問何謂成身?’ 孔子 對曰:‘不過乎物。’”《呂氏春秋·尊師》:“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學。”《孔子家語·致思》:“ 孔子 謂弟子曰:‘二三子識之,水且猶可以忠信成身親之,而況於人乎!’” 清 吳敏樹 《為守齋五叔父暨張叔母五旬雙慶之序》:“苟其學問足以成身,文章足以持論,功業足以施於當時,如是則為才賢人矣。”

酹酒

以酒澆地,表示祭奠。古代宴會往往行此儀式。 隋 杜台卿 《玉燭寶典·正月孟春》:“元日至月晦為酺食,度水。士女悉湔裳,酹酒於水湄,以為度厄。” 宋 周邦彥 《夜飛鵲·別情》詞:“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極望天西。” 清 翟灝 《通俗編·儀節》:“酹酒之制,應昉自古祼禮。《周禮·大行人》:享上公再祼而酢,侯伯壹祼而酢,子男壹祼不酢。古凡享大賓,皆先攝瓚,酌鬱鬯之酒,灌地而後送爵,故今飲席效之。”

元勛

(1) [hero of great distinction]∶首功;大功

有元勛大勞

(2) [a man of great merit]∶有極大功績的人;立大功的人

開國元勛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