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天看黃梅戲回塾方下雨巧矣 青陽縣唱青陽腔出2台便引人妙哉

戲院14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黃梅天看黃梅戲回塾方下雨巧矣
下聯:青陽縣唱青陽腔出4台便引人妙哉

參考注釋

黃梅天

亦作“黃霉天”。春末夏初梅子黃熟的一段時期。這段時期我國 長江 中下游地方連續下雨,空氣潮濕,衣服等容易發霉。 清 顧祿 《清嘉錄·黃梅天》:“芒種後遇壬為入霉,俗有‘芒種逢壬便入霉’之語……至第十日遇壬,則霉高一丈。庋物過夜,便生霉點,謂之黃梅天。又以其時忽晴忽雨,諺有云:‘黃梅天,十八變。’” 茅盾 《子夜》十二:“那不是捉得完的!那好比黃梅天皮貨里會生蛀蟲一樣,自然而然生出來!你今天捉完了,明天又生出來!除非等過了黃梅天!”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 江 ( 江泰 ):(忘記了方才的氣焰,像在黃霉天裡背上沾濕了雨一般,說不出的又是喪氣,又是惱怒,又是悲哀的神色,連連地搖著頭)沒辦法,沒辦法!真是沒辦法!”

黃梅戲

[Huangmei opera popular in Anhui Province] 安徽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也是全國五大劇種之一,吸收民間茶歌、漁歌、樵歌等花腔小調而發展成熟,旋律輕快優美。代表劇目有《天仙配》。因主要曲調起源於湖北黃梅而得名。也叫“黃梅調”

下雨

[rain] 以水滴狀從雲層落下

青陽

(1).指春天。《尸子·仁意》:“春為青陽,夏為朱明。”《漢書·禮樂志》:“青陽開動,根荄以遂。” 唐 潘孟陽 《元日和布澤》詩:“青陽初應律,蒼玉正臨軒。” 明 何景明 《發京邑》詩之三:“青陽藹廢墟,春氣感鳴禽。” 郭沫若 《嘆逝》詩:“可是恨冬日要別離?可是恨青陽久不至?”

(2).明堂名。明堂有五室,位於左面東方的叫青陽,為帝王祭祀、布政之所。《資治通鑑·齊武帝永明十年》:“己未, 魏 主宗祀 顯祖 於明堂以配上帝,遂登靈臺以觀雲物,降居青陽左個,布政事。” 胡三省 注引 鄭氏 曰:“青陽左個,大寢東堂北偏。”

(3).猶清揚,謂眉目清秀。《韓詩外傳》卷一:“ 孔子 曰:‘夫《詩》不云乎: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青陽宛兮。’” 漢 應瑒 《神女賦》:“騰玄眸而睋青陽,離朱脣而耀雙輔。”

(4).指青春年少的面容。 唐 李賀 《贈陳商》詩:“黃昏訪我來,苦節青陽皺。” 姚文燮 註:“苦節自矢,雖春姿亦為之枯槁也。”

(5).古代春天郊祀歌名。《史記·樂書》:“常有流星經於詞壇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陽》,夏歌《朱明》” 三國 魏 阮籍 《樂論》:“自 西陵 《青陽》之樂,皆取之於竹。”《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三·北齊明堂樂歌十》:“《青陽》奏,發《朱明》。”

(6).傳說中 黃帝 二十五子之一,與 夷鼓 同為 己 姓。《國語·晉語四》:“ 黃帝 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 青陽 與 夷鼓 ,皆為 己 姓。” 韋昭 註:“ 青陽 , 金天氏 帝 少皞 。”

(7).地名。在今 安徽省 青陽縣 。 漢 為 涇縣 地。 唐 置 青陽縣 ,以其地在 青山 之陽而得名。 明 清 屬 安徽 池州府 。 唐 韓翃 《贈別韋兵曹歸池州》詩:“ 楚 竹 青陽 路, 吳 江 赤馬 船。” 宋 張孝祥 《水龍吟·望九華山作》詞:“竹輿曉入 青陽 ,細風涼月天如洗。”

青陽腔

一種地方戲曲聲腔、劇種。 浙江 的餘姚腔和 江西 的弋陽腔於 明 嘉靖 年間相繼傳入 青陽 後,同當地的民間曲調匯合形成。一般認為青陽腔即 明 代的池州腔,現在贛劇中仍有青陽腔。也有人認為青陽腔兼指徽州腔和池州腔。

引人

(1).古代宮廷的門使。《周禮·天官·宮正》“幾其出入” 唐 賈公彥 疏:“有門籍及引人,皆得出入也。”

(2).攀供別人。《唐律·斷獄》:“諸囚在禁,妄引人為徒侶者,以誣告罪論。”

(3).指受牽連的人。《太平廣記》卷一一九引 北齊 顏之推 《還冤記·太樂伎》:“ 李龍 等夜行掠刼……遂擒 龍 等,引人是太樂伎。”

(4).吸引人。參見引人入勝 ”。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