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見五蘊皆空說法度生豎窮三際 證極一乘實相尋聲救苦橫遍十方

佛教14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照見五蘊皆空說法度生豎窮三際
下聯:證極一乘實相尋聲救苦橫遍十方

對聯備註:

(印光大師:佛殿聯)

參考注釋

照見

(1).從光照或反光物中映現。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盧江水》:“山東有石鏡照水之所出,有一圓石懸崖,明浄照見人形。” 唐 岑參 《自潘陵尖還少室居止秋夕憑眺》詩:“月出 潘陵 尖,照見十六峰。” 茅盾 《子夜》十三:“閃電瞥過長空,照見滿天的烏雲。”

(2).詳察;明了。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一:“ 先主 臨終謂之曰:‘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然,君可自取。’非 先主 照見 孔明 肝膽,其肯發此言?” 明 李贄 《心經提綱》:“彼其智慧行深,既到自在彼岸矣,斯時也,自然照見色、受、想、行、識五藴皆空,本無生死可得。” 魯迅 《集外集·<奔流>編校後記(七)》:“說得非常分明,這才可以照見 托爾斯泰 ,而且也照見那以 托爾斯泰 為‘卑污的說教者’的 中國 創造社舊旗下的‘文化批判’者。”

五蘊皆空

五蘊:佛家語,指色、受、想、行、識。眾生由此五者積集而成身,故稱五蘊。五蘊都沒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法度

(1) [law]∶法律制度

(2) [moral standard]∶規矩,行為的準則

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 漢· 賈誼《過秦論》

一乘

(1).古時一車四馬謂乘,故凡物之四數皆名一乘。《管子·乘馬》:“一乘者,四馬也。”《儀禮·既夕禮》:“翭矢一乘,骨鏃短衛。” 鄭玄 註:“四矢曰乘。”

(2).表數量。用於馬、車、轎子等。《左傳·昭公二十年》:“使 祝鼃 寘戈於車薪以當門,使一乘從 公孟 以出。”《漢書·馬援傳》:“賜 援 兵車一乘,朝見位次九卿。”《新唐書·陸長源傳》:“吾祖罷 魏州 ,有車一乘,而圖書半之,吾愧不及先人。”《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河台早把自己新得的一乘八人大轎並自己新作全副執事送來。”京劇《鎖麟囊》第十三場:“那日 春秋亭 中避雨,就是你一乘花轎,還有第二?”

(3).古以方六里為一乘之地。《管子·乘馬》:“方六里,一乘之地也;方一里,九夫之田也。”按,方六里,即六里見方,亦即三十六平方里。

佛教語。謂引導教化一切眾生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徑。《法華經》首倡此說。乘,指車乘,比喻能載人到達涅槃境界。《法華經·方便品》:“十方佛土之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説。” 唐 玄奘 《謝敕賚經序啟》:“搜揚三藏,盡龍宮之所儲;研究一乘,窮 鷲嶺 之遺旨。” 唐 白居易 《愛詠詩》:“辭章諷詠成千首,心行歸依向一乘。”我國佛教宗派如 華嚴宗 等對此還有一些說法。參見“ 一乘顯性教 ”。

實相

(1).佛教語。指宇宙事物的真相或本然狀態。《法華經·方便品》:“惟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yi5解·支遁》:“追蹤 馬鳴 ,躡影 龍樹 ;義應法本,不違實相。” 宋 王安石 《寄國清處謙》詩:“我欲相期談實相, 東林 何必謝 劉 雷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話説人生榮華富貴,眼前的多是空花,不可認為實相。” 清 龔自珍 《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佛不壞假名而説實相。” 呂澂 《中國佛教源流略講》第五講:“實相是佛教的**觀。”

(2).真相。 章炳麟 《駁康有為革命書》:“此正 滿洲 行政之實相也。”

尋聲

(1).隨聲;緊接別人的聲音。《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令發之日,下之應也,猶響尋聲耳。” 唐 鄭綮 《開天傳信記》:“上嘗問曰:‘此胡腹中何物,其大如是。’ 祿山 尋聲應曰:‘腹中更無他物,惟赤心爾。’”

(2).循著聲音;尋找發聲之處。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魯迅 《吶喊·阿Q正傳》:“ 阿Q 尋聲漸漸的尋到 趙太爺 的內院裡。”

救苦

見“ 救苦救難 ”。

十方

[ten directions] 指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