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爭,唯先生知我; 焜耀九重詔,文以治內,武以治外,為天下惜公。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爭,唯先生知我;
下聯:焜耀九重詔,文以治內,武以治外,為天下惜公。

對聯備註:

(清-李鴻章《挽左宗棠聯》)

參考注釋

十年

形容時間長久。《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楊伯峻 註:“十年,言其久也。” 唐 賈島 《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和而不同

謂和衷相濟,而又各有所見,不苟同於人。《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晏 集解:“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 晉 夏侯湛 《東方朔畫贊》:“染跡朝隱,和而不同。”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和而不同,通而不雜。”參見“ 和同 ”。

不爭

(1)

[not strive for]

(2)

只因為

不爭我聽撥琵琶楚江頭,愁淚濕青衫袖。——元曲選《揚州夢》

(3)

不在乎,不要緊

賣一桶與你不爭,只是被他們說得不好。——《水滸傳

(4)

連詞。如果

假使不爭折損了,深為可惜。——明·馮夢龍《醒世恆言》

先生

(1) [Mr.]

(2) 一般在一個男子姓氏後所用的一個習慣性的表示禮貌的稱呼

對杜先生講話

(3) 稱別人丈夫或對人稱自己的丈夫

(4) 舊時稱管帳的人

在商號當先生

(5) 舊時稱以說書、相面、算卦、看風水等為職業的人

算命先生

(6) 對長者的尊稱

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7) [teacher]∶老師

從先生授經。——清· 袁枚《祭妹文》

(8) [doctor]∶醫生

知我

(1).深切了解我。《詩·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史記·管晏列傳》:“ 管仲 曰:‘吾始困時,嘗與 鮑叔 賈,分財利多自與, 鮑叔 不以我為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 鮑子 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王長史 云:‘ 劉尹 知我,勝我自知。’” 宋 蘇軾 《觀魚台》詩:“若信萬殊歸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魚。”

(2).器重我。《史記·刺客列傳》:“﹝ 豫讓 ﹞去而事 智伯 , 智伯 尊寵之……﹝ 豫讓 ﹞曰:‘嗟呼!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説己者容。今 智伯 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 智伯 ,則吾魂魄不愧矣。’”

焜耀

同“ 焜燿 ”。《法苑珠林》卷四一:“又進至一處,見崇臺廣廈、玉宇金房,琳琅焜耀,暉彩眩目。”《紅樓夢》第liu5四回:“是日,喪儀焜耀,賓客如雲。” 清 黃景仁 《堯母廟》詩:“丹陵緬鬱盤,黃雲想焜耀。” 宋 王安石 《祭呂侍讀文》:“是為世臣,焜耀家邦。”

焜燿:1.明照;照耀。《左傳·昭公三年》:“不腆之適,以備內宮,焜燿寡人之望。” 陸德明 釋文引 服虔 曰:“焜,明也;燿,明也。” 唐 柳宗元 《為李京兆祭楊凝文》:“冀茲競爽,焜燿儒林。” 孫中山 《同盟會宣言》:“ 漢 族神靈,久焜燿於四海。”

(2).光輝輝煌。 唐 獨孤及 《送陳兼應辟兼寄高適賈至》詩:“ 賈生 去 洛陽 ,焜燿琳琅資。” 明 方孝孺 《送徐思勉之山東按察司僉事》詩序:“詠歌之士,必有敷揚焜燿以照千古者矣。”

(3).螢火蟲的別名。 五代 馬縞 《中華古今注·螢火》:“﹝螢火﹞一名焜燿。”

九重

(1).九層;九道。《楚辭·天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韓詩外傳》卷八:“ 齊景公 使人於 楚 , 楚王 與之上九重之臺。” 三國 魏 曹植 《當牆欲高行》:“願欲披心自説陳,君門以九重,道遠 河 無津。”

(2).泛指多層。 元 無名氏 《氣英布》第四折:“九重圍里往來,直似攛梭;萬隊營中上下,渾如走馬。”

(3).指天門;天。《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一·漢郊祀歌一》:“九重開,靈之斿,垂惠恩,鴻祜休。” 唐 李白 《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我皇手把天地戶, 丹丘 談天與天語。九重出入生光輝,東來 蓬萊 復西歸。”京劇《貴妃醉酒》:“好一似 嫦娥 下九重,清清冷落在 廣寒宮 。”

(4).指宮門。 漢 趙壹 《刺世疾邪賦》:“雖欲竭誠而盡忠,路絶險而靡緣。九重既不可啟,又羣吠之狺狺。”

(5).指宮禁,朝廷。 唐 盧綸 《秋夜即事》詩:“九重深鎖禁城秋,月過南宮漸映樓。”

(6).指帝王。 唐 李邕 《賀章仇兼瓊克捷表》:“遵奉九重,決勝千里。” 明 無名氏 《金雀記·作賦》:“明朝入禁中,奏聞九重。” 清 鈕琇 《觚賸續編·人觚》:“先是, 寶 ( 法寶 )出奔時,九重大怒,命大索天下。”

(7).指皇位。《敦煌曲子詞·酒泉子》:“隊隊雄軍驚御輦,驀街穿巷犯皇宮,祇擬奪九重。”

天下

(1) [land;whole China under heaven]∶四海之內,全中國

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孫子·謀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天下三分。——諸葛亮《出師表》

天下之美。——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among people;on society]∶人世間,社會

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 [all over the world;whole people]∶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縞素。——《戰國策·魏策》

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以天下之所順。

先天下之憂而憂。——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後天下之樂而樂。

(4) [rule;domination]∶國家或國家的統治權

傳天下不足多。——《韓非子·五蠹》

為天下理財。——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共爭天下。——《資治通鑑》

天下事誰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nature;between heaven and earth]∶自然界,天地間

知天下之寒。——《呂氏春秋·察今》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