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分十哲追先正; 學貫三才勵後賢。

名人名家7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科分十哲追先正;
下聯:學貫三才勵後賢。

對聯備註:

(清-顧家相《科學儀器館》)

對聯科分十哲追先正; 學貫三才勵後賢。書法欣賞

科分十哲追先正; 學貫三才勵後賢。對聯書法作品欣賞
對聯【科分十哲追先正; 學貫三才勵後賢。】書法集字作品欣賞

參考注釋

科分

(1).向人示意的動作,行為。《水滸傳》第二一回:“押司!不要使這科分!這 唐牛兒 捻泛過來,你這精賊也瞞老娘!”《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 李參軍 平日許多枉自風標俏倬,談笑科分,竟不知撩在 爪哇國 那裡去了。”

(2).猶科派。《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那鴇兒又有做生日,打差買物事,替還債,許多科分出來。”

(3).科舉中式之年分。《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副欽差的官雖然比正欽差小些,然而論起科分來,他入翰林比正欽差早十年,的的確確是老前輩。”

十哲

指十位或十數位德才出眾者或某一方面突出的名人。(1)指 孔子 的十個弟子: 顏淵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 宰我 、 子貢 、 冉有 、 季路 、 子游 、 子夏 。自 唐 定製,從祀 孔 廟,列侍 孔子 近側。 開元 時, 顏淵 配享,升 曾參 ,後 曾參 配享,升 子張 。後代又增 有若 及 宋 朱熹 ,合稱“十二哲”。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廟碑》:“自四教遠而微言絶,十哲喪而大義乘。”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崇理學》:“ 仁皇 ( 康熙 )夙好 程 朱 ……特命 朱子 配祠十哲之列。”參閱《論語·先進》、《舊唐書·禮儀志四》。(2)指十位名將。 唐 開元 十九年立 太公尚父廟 。 上元 元年,尊 太公 為 武成王 ,以名將十人為十哲: 白起 、 韓信 、 諸葛亮 、 李靖 、 李勣 列侍於左; 張良 、 田穰苴 、 孫武 、 吳起 、 樂毅 列侍於右。參閱《新唐書·禮樂志五》、《唐會要·武成王廟》。(3)指 唐 末十二位詩人。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敘不遇》:“同時有 許棠 與 喬 ( 張喬 ),及 喻坦之 、 劇燕 、 任濤 、 吳罕 、 張蠙 、 周繇 、 鄭谷 、 李棲遠 、 溫憲 、 李昌符 ,謂之十哲。”(4)指 前秦 名僧 鳩摩羅什 的十大弟子。參閱 唐 神清 《北山錄》卷四。(5)指善飲者十人。 明 袁宏道 《觴政·八之祭》:“今祀 宣父 曰酒聖……十哲曰 鄭文淵 、 徐景山 、 嵇叔夜 、 劉伯倫 、 向子期 、 阮仲容 、 謝幼輿 、 孟萬年 、 周伯仁 、 阮宣子 。”

先正

(1).亦作“ 先政 ”。前代的賢臣。《書·說命下》:“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 孔 傳:“正,長也,言先世長官之臣。”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惟祖惟父,股肱先正,其孰恤朕躬。” 晉 陸機 《辯亡論下》:“山川之險易守也,勁利之器易用也,先政之策易循也。”《北齊書·高勱傳》:“臣以蒙幼,濫叨拔擢,雖竭庸短,懼忝先政。” 宋 岳飛 《御書屯田三事跋》:“臣聞先正 司馬光 有言:德勝才,謂之君子。”

(2).泛指前代的賢人。 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三:“世謂先正論三江以味別,自 孔子 刪定《書》以來,學者不知也。” 明 宋濂 《題鄭北山追復誥後》:“會予有千里之役,始獲見此卷,走筆識之,殊不暇詳。若夫公之大節與賊 檜 ( 秦檜 )之姦,諸先正已極論之,亦不待詳也。” 清 惲敬 《<誦芬錄>序》:“《誦芬録》者,録 滎陽 鄭氏 自 浦江 遷 歸安 諸先正之言行也。” 章炳麟 《與人論國學書》:“及其自抒膺臆,糾葛不馴,虛張類例,以奮筆施評於先正。”

(3).前代的君長。《禮記·緇衣》引逸《詩》:“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 鄭玄 註:“先正,先君長也。”

三才

(1).天、地、人。《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漢 王符 《潛夫論·本訓》:“是故天本諸陽,地本諸陰,人本中和。三才異務,相待而成。”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當日三才始判,兩儀初分。”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世以 tian7皇 地皇 人皇 為三皇者,列三才開始之序,繼以 有巢 燧人 伏羲 神農 者,明人群進化之程,殆皆後人所命,非真號矣。”

(2).三位齊名之才人。(1)指 晉 之 潘滔 、 劉輿 、 裴邈 。《晉書·劉輿傳》:“時稱 越 府有三才: 潘滔 大才, 劉輿 長才, 裴邈 清才。”(2)指 北齊 之 溫子昇 、 邢子才 、 魏收 。《北史·魏收傳》:“﹝ 魏收 ﹞與 濟陰 溫子昇 、 河間 邢子才 齊譽,世號三才。”

(3).三種材料。 清 納蘭性德 《淥水亭雜識》卷三:“輪人以轂、輻、牙為三才,弓人以膠、漆、絲為三才,然其所謂三才者亦眇矣。”

後賢

後世的賢人。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其有疑錯,則備論而闕之,以俟後賢。” 元 陳基 《秋懷》詩之二:“往聖既作莫,後賢孰當繼。” 清 陳維崧 《永遇樂·東溪雨中修禊》詞:“莫停檀板,且偎紅袖,此會後賢應繼。”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