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海賴甄陶,況逢劫歷紅羊,赤系山河需教育; 朝廷資倚畀,遽料聲悽怪鵩,蒼黃世界鮮依歸。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學海賴甄陶,況逢劫歷紅羊,赤系山河需教育;
下聯:朝廷資倚畀,遽料聲悽怪鵩,蒼黃世界鮮依歸。

對聯備註:

(清-《挽張百熙聯》)

參考注釋

學海

(1). 漢 揚雄 《法言·學行》:“百川學海而至於海,丘陵學山不至於山,是故惡夫畫也。”言百川流行不息,所以至海;丘陵止而不動,所以不至於山。謂做學問當如河川流向大海,日進不已。 北齊 邢卲 《廣平王碑》:“志猶學海,業比登山。”

(2).謂學問淵博。亦指學問淵博的人。 晉 王嘉 《拾遺記·後漢》:“ 何休 木訥多智,三墳五典、陰陽算術、河洛讖緯及遠年古諺、歷代圖籍,莫不成誦也……京師謂 康成 為‘經神’、 何休 為‘學海’。” 宋 司馬光 《送導江李主簿君俞》詩:“學海無涯富,辭鋒一戰勛。” 清 王晫 《今世說·賞譽》:“ 朱 名 鶴齡 , 江 南 吳江 人,貫穿六籍,折衷百氏,著書滿家,群推學海。”

(3).喻指學術界。 唐 崔珏 《哭李商隱》詩:“詞林枝葉三春盡,學海波瀾一夜乾。” 宋 陸游 《答發解進士啟》:“將鴻漸於天庭,姑龍驤於學海。” 明 吳承恩 《賀少岩傅公晉秋卿障詞序》:“學海文龍,仕途威鳳。”

(4).比喻廣闊無邊的學問領域。 清 趙翼 《上元後三日芷堂過訪草堂》詩:“學海迷茫未有涯,何來捷徑指 褒斜 。”

甄陶

(1).燒制瓦器。 漢 桓寬 《鹽鐵論·力耕》:“使治家養生必於農,則 舜 不甄陶,而 伊尹 不為庖。” 宋 沉遘 《上兩府二書》:“良工甄陶,方圓莫不稱其用。”

(2).化育;培養造就。 漢 揚雄 《法言·先知》:“甄陶天下者,其在和乎!”《文選·何晏<景福殿賦>》:“甄陶國風。” 李周翰 註:“甄陶,謂燒土為器。言欲政化純厚,亦如甄陶乃成。”《舊唐書·孝友傳·裴守真》:“甄陶化育,莫匪神功,豈於樂舞,別申嚴敬。” 明 歸有光 《松江新建行省頌》:“小子不佞,辱荷甄陶。” 清 方苞 《曾孺人楊氏墓表》:“然後知孺人之德,能甄陶子婦而諭其志也。”

(3).喻天地,造化。 宋 梅堯臣 《還吳長文舍人詩卷》詩:“ 有唐 文最盛, 韓 伏 甫 與 白 。 甫 白 無不包,甄陶鹹所索。” 金 蕭貢 《自感》詩:“形骸付與甄陶外,禍福難防倚伏前。”

劫歷

猶劫運,劫數。 前蜀 杜光庭 《李延福為蜀王修羅天醮詞》:“綿劫歷以長存,後天地而攸久。”

山河

[mountains and rivers—the land of a country] 山嶺和河流,指國家的疆土

錦銹山河

教育

[educate] 教導啟發,使明白道理

說服教育

朝廷

[imperial court;imperial government] 君主接受朝見和處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以君主為首的中央統治機構或君主的代稱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戰國策·齊策》

吾恐上負朝廷,下愧吾師也。——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倚畀

謂倚靠信任。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續錄·內務府大員》:“﹝ 金簡 ﹞能調停於 和福 二相之間,使皆倚畀無防忌,亦初無建白也。” 章炳麟 《駁康有為革命書》:“ 曾 左 諸將,倚畀雖重,位在藩鎮,蕞爾彈丸,未參內政。”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二章:“陛下一覽 宇亮 奏疏,立即手詔嘉勉,命他迅赴前敵,代 盧象升 總督諸鎮援軍,與虜作戰,足見皇上對 宇亮 倚畀之重,期望之殷。”

蒼黃

[in a flurry;in panic] 匆促慌張

神色蒼黃

世界

(1) [world]

(2) 一切事物的總和

世界觀

(3) 地球上所有的地方

全世界

(4) [universe]∶佛教指宇宙

大千世界

(5) [society]∶指社會狀況

現在是什麼世界,還允許你不講理

(6) [domain]∶領域;活動範圍

內心世界

(7) [country;state power]∶江山

金腰帶銀腰帶,趙家世界 朱家壞。—— 宋· 陸游《老學庵筆記》

(8) [mass]∶大家,眾人

不看世界面上,一百年不理才好。——《jin88梅詞話》

依歸

(1).依託;依靠。《書·金縢》:“嗚呼!無墜天之降寶命,我先王亦永有依歸。”《後漢書·光武帝紀上》:“維宗室列侯為 王莽 所廢,先靈無所依歸,朕甚愍之。” 宋 曾鞏 《越州趙公救災記》:“天子東向憂勞,州縣推布上恩,人人盡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為得其依歸。” 徐特立 《我和黨有歷史上不可分離的關係》:“馬日事變時,左派渙散,沒有組織,在政治上失其依歸。”

(2).尊奉;遵循。 唐 李翱 《謝楊郎中書》:“竊惟當茲之士,立行光明,可以為後生之所依歸者,不過十人焉。” 明 馬中錫 《辠言》:“ 太公 竭力依歸以樹勛名, 伯夷 則極口唾斥以豁憤恨,是何大異也!” 蕭乾 《一本褪色的相冊》:“萬眾青年所依歸的 魯迅先生 ,竟於十月十九日的黎明……棄我們而溘然長逝了。”

(3).目的;宗旨。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羅台山》:“ 臺山 之學,以九容規矩,以九思為主縡,以有物必有則為依歸。” 孫中山 《制定建國大綱宣言》:“《建國大綱》者,以掃除障礙開始,以完成建設為依歸。” 鄒韜奮 《抗戰以來·開場白》:“記者執筆寫本文時,遇有所檢討或批評……以有益於國家民族為依歸,決無意攻訐任何方面或任何個人。”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