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則由太守加三品,壽則過古稀又二年,所欠者富耳,想黃泉難帶一文錢,盡可獨來獨往; 少而共隨宦侍雙親,長而各求名分兩地,遽至於老耶,恐白首同留千載恨,也將全受全歸。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貴則由太守加三品,壽則過古稀又二年,所欠者富耳,想黃泉難帶一文錢,盡可獨來獨往;
下聯:少而共隨宦侍雙親,長而各求名分兩地,遽至於老耶,恐白首同留千載恨,也將全受全歸。

對聯備註:

(清-嚴辰《挽兄嚴錫康聯》)

參考注釋

太守

[prefect] 漢朝設立的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隋唐後的刺史、知府也別稱太守

太守即遣人。——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太守自謂也。——宋· 蘇軾《教戰守》

太守與客來飲。

太守宴也。

三品

(1).三種,三類。《易·巽》:“liu3四:悔亡,田獲三品。” 高亨 註:“田,獵也。品,種也。筮遇此爻,其悔將亡,行獵將得三種獵物。”《書·禹貢》:“厥貢惟金三品。” 孔 傳:“金、銀、銅也。” 孔穎達 疏:“ 鄭玄 以為銅三色也。”《太平廣記》卷四○一引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張彥》:“ 巴巫 間,民多積黃金,每有聚會,即於席上列三品,以夸尚之。”

(2).三等,即上、中、下三等。 漢 劉向 《說苑·政理》:“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彊者之政脅之。”《後漢書·循吏傳·秦彭》:“每於農月,親度頃畝,分別肥塉,差為三品。”《隋書·經籍志序》:“ 煬帝 即位,秘閣之書,限寫五十副本,分為三品:上品紅琉璃軸,中品紺琉璃軸,下品漆軸。” 清 王夫之 《知性論》:“以三品為性,要其終而言之,三品者非無所自成。”

古稀

[three score years and ten;seventy years of age] 稱人年七十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曲江》

古稀之年

黃泉

[netherworld;the grave] 地下的泉水;地面;墓地;迷信者稱人死後居住的地方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隱公元年》

下飲黃泉。——《荀子·勸學

黃泉共為友。——《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吾獨向黃泉。

黃泉下相見。

兩眼下視黃泉,看天就是傲慢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一文錢

(1).一枚銅錢。也指極少的錢。 唐 張祜 《感歸》詩:“行卻江南路幾千,歸來不把一文錢。”《朱子語類》卷十五:“恰如人有一屋錢,散放在地上,當下將一條索子都貫穿了。而今人元無一文錢,也要學他去穿。”《醒世姻緣傳》第十二回:“難道我們敢受一文錢不成?”

(2).古錢名。見 宋 洪遵 《泉志》卷七。

獨來獨往

獨身來往,不與人為伍。亦比喻事事不與人同。 明 李贄 《何心隱論》:“公獨來獨往,自我無前者也。” 柳青 《在皇甫村》:“別說參加互助組吧,他就是進 終南山 ,到鎮上去趕集,都不結伴,總是獨來獨往。” 柳青 《狠透鐵》:“﹝他﹞古怪,獨來獨往,愛抬槓,你說東來他偏西。”

隨宦

(1).赴外地作官。《禮記·喪服小記》“生不及祖父母諸父昆弟” 唐 孔穎達 疏:“ 鄭 意云:謂父先本國有此諸親,後或隨宦出遊,居於他國,更取而生此子;此子生,則不及歸與本國祖父以下諸親相識,故云不及,謂不及歸見也。”

(2).用以稱父兄在外做官而子弟亦隨之任所。 元 黃溍 《日損齋筆記·雜辯》:“外舅 王君 仲芳 隨宦至 郴陽 ,親見其石刻。”

雙親

[(both) parents; father and mother] 父親和母親

名分

(1).名位與身分。《莊子·天下》:“《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南朝 梁 何遜 《答丘長史》詩:“宿夕敦遠遊,名分乃異路。” 宋 岳珂 《桯史·御名不聯字》:“其實去聯文,尊王統,所以辨名分,示等威也。” 清 李漁 《奈何天·鬧封》:“只因這三位主母,都是不曾正過名分的,大的説是大,小的又説是大,若還只封一位,就有無限的爭端。” 沉從文 《顧問官》:“至於落在冷門的傢伙,即或名分上是‘高參’、‘上校’,生活可就夠苦了。”

(2).猶名義。《商君書·定分》:“夫賣兔者滿市,而盜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 聞一多 《關於儒、道、土匪》:“在這種合作中,權利來了,他以儒的名分來承受;義務來了,他又以道的資格說,本來我是什麼也不管的。”

兩地

(1).兩處;兩個地方。 南朝 梁 何遜 《與胡興安夜別詩》:“念此一筵笑,分為兩地愁。” 唐 元稹 《齊煚饒州刺史王堪澧州刺史制》:“俾分兩地之憂,佇聽二天之諺。”《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想我 何玉鳳 遇見這位 安伯父 ,兩地成全,一丘合葬,可見‘不求人’的這句話斷説不起。” 魯迅 許廣平 有《兩地書》。如:他們分居兩地多年了。

(2).猶兩府。借指中書省、樞密院。 宋 無名氏 《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子京兩地》:“ 宋子京 在 蜀 有詩三百篇,名曰《猥藁》。常吟曰:‘碧雲自有三年信,明月長為兩地愁。’以公之才望,竟不登兩地,愁憤而薨,人以為此詩之讖也。” 宋 范仲淹 《答手詔條陳十事》:“ 范仲淹 、 富弼 皆在兩地,所宜盡心,為國家諸事建明,不得顧避。”

至於

(1) [as for]∶表示程度、範圍

至於他,是一定會來的

越長城之限,至於 泰安。(至:動詞,抵達。)—— 清· 姚鼐《登泰山記》

至於勸善規過足矣。——清· 劉開《問說》

(2) [as to]∶表示另提一件事

至於我個人的意見,以後再提

(3) [as for;go so far as to] 連詞。表示提出另一話題,用在下文開頭,為現代漢語所沿用

至於斟酌捐益。——諸葛亮《出師表》

至於負者歌於途。——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至於怨誹之多。——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至於農夫小民。——宋· 蘇軾《教戰守》

白首

(1).猶白髮。表示年老。《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論》:“ 范雎 、 蔡澤 世所謂一切辯士,然游説諸侯至白首無所遇者,非計策之拙,所為説力少也。” 前蜀 韋莊 《與東吳生相遇》詩:“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淚滿纓。” 元 錢應庚 《春草碧·次韻酬復孺》詞:“西園長記前游,乘興重來看蘭藥。白首友於情,同憂樂。” 明 馮惟敏 《不伏老》第三折:“青春易邁,白首無成。獨坐無聊,老懷難遣。” 清 吳敬梓 《移家賦》:“羨白首之詞臣,久赤墀之記注。”

(2).謂男女相愛誓願白頭偕老。 宋 陳師道 《送內》詩:“三歲不可道,白首以為期。” 明 何景明 《送崔氏》詩:“深言匪曲衷,白首為所誤。” 清 蒲松齡 《聊齋誌異·青蛙神》:“妾向以君儇薄,未必遂能相白首。” 巴金 《春天裡的秋天》十:“純潔的初戀,信託的心,白首的約,不辭的別。”

千載恨

亦作“ 千年恨 ”。謂永遠的恨事。 南朝 宋 鮑照 《代東武吟》:“徒結千載恨,空負百年怨。” 唐 武元衡 《春曉聞鶯》詩:“猶疑 蜀 魄千年恨,化作冤禽萬囀聲。”

全受全歸

語出《禮記·祭義》:“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封建禮教認為人形體來自父母,應當以完全無虧的身體,還之父母。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祗聞古有孝子 曾參 ,全受全歸,髮膚無有毀傷者。” 胡適 《讀<呂氏春秋>一》:“孝的宗教教人尊重父母的遺體,要人全受全歸,要人不敢毀傷身體髮膚,要人不敢以父母之遺體行殆,這裡也有一種全生貴己的意思。”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