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錫仰高僧佛國修成無量壽 聽鸝招隱士靈山證取未來團

名勝鎮江12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掛錫仰高僧佛國修成無量壽
下聯:聽鸝招隱士靈山證取未來團

對聯備註:

(鎮江:李丙榮題輝山僧退居)

參考注釋

掛錫

亦作“掛錫”。遊方僧投宿寺院。因投宿時把衣缽錫杖掛在僧堂鉤上,故稱。 唐 裴休 《贈黃櫱山僧希運》詩:“掛錫十年棲 蜀 水,浮杯今日渡 漳 濱。”《醒世恆言·佛印師四調琴娘》:“其時 佛印 遊方轉來,仍舊在 相國寺 掛錫。”《痛史》第二四回:“本廟的不過四五十人,近來倒是掛錫的客師甚多。”

高僧

[accomplished monk or nun] 道行修煉達到較高水平的僧侶

佛國

(1).佛所生之地,指 天竺 ,即古 印度 。《維摩經略疏》卷一:“言佛國者,佛所居域,故名佛國。” 宋 陸游 《掩戶》詩:“ 泰山 蟻垤初何有?佛國魔宮本亦平。”

(2).指寺院。 唐 戴叔倫 《寄禪師寺華上人次韻》之一:“佛國三秋別,雲臺五色連。” 清 方文 《麻城訪稿木大師》詩:“普天披髮奈渠何,我黨逃名佛國多。”

無量壽

(1).極言高壽,長生不老。 唐 張說 《奉和同皇太子過慈恩寺》之一:“願君無量壽,仙樂屢徘徊。”

(2).指 無量壽佛 。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其(指喇嘛教)皈依 釋迦 、金剛、 毘盧 、 藥師 、 無量壽 諸佛,則又似與浮屠同出。”參見“ 無量壽佛 ”。

招隱

(1).徵召隱居者出仕。 唐 高適 《留別鄭三韋九兼洛下諸公》詩:“幸逢明盛多招隱,高山大澤徵求盡。” 明 楊慎 《春興》詩:“難教遲暮從招隱,擬把生涯學醉歌。” 清 周亮工 《與王啟伯總戎》詩:“ 小山 有賦人招隱,大樹無心世任看。”

(2).招人歸隱。 唐 駱賓王 《酬思玄上人林泉》詩:“聞君招隱地,髣髴 武陵 春。” 明 薛蕙 《草堂》詩:“珍重故人招隱意,草堂南郭可淹留。” 清 楊承憲 《三姝媚》詞:“拂拂空香,引訪秋騷客,來歌招隱。”

靈山

(1).道家指 蓬萊山 。《文選·左思<吳都賦>》:“巨鼇贔屓,首冠 靈山 。” 呂向 註:“ 靈山 ,海中 蓬萊山 。”

(2).指傳說中的 崑崙山 曾城 。 晉 陶潛 《游斜川》詩序:“若夫 曾城 ,傍無依接,獨秀中皋,遙想 靈山 ,有愛嘉名。” 逯欽立 校註:“ 靈山 ,指 崑崙 曾城 。”

(3).借指 崑崙山 。 南朝 梁 沉約 《鍾山》詩:“ 靈山 紀地德,地險資岳靈。” 鍾山 , 崑崙山 的別名。參見“ 曾2城 ”。

(4). 印度 佛教聖地 靈鷲山 的簡稱。 南朝 齊 王融 《淨行詩》之五:“朝游浄國侶,暮集 靈山 羣。” 唐 劉禹錫 《送僧元暠南遊》詩:“ 彭澤 因家凡幾世, 靈山 預會是前生。” 孔厥 袁靜 《新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既到 靈山 ,豈可不朝我佛。” 趙朴初 《訪雲岡石窟及華嚴寺》詩:“彷彿 靈山 集海會,弟子或坐或立或語或默或悲或欣然。”原註:“ 靈山 ,即 靈鷲山 ,佛説法處。”

(5).道書所稱的福地之一。在今 江西省 上饒縣 北。《雲笈七籤》卷二七:“其次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間多得道之所……第三十三 靈山 在 信州 上饒縣 北, 墨真人 治之。”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西三·上饒縣》:“ 靈山 ,府西北六十里,一名 靈鷲山 。道書第三十三福地,實郡之鎮山也。”

(6).指有靈應的山。《雲笈七籤》卷一二二:“ 江油 舊壤,境帶靈山,自狩 巴 梁 ,屢照感應。”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二七九:“急報東方兩星使,靈山吐溜為糧船。”

(7).對山的美稱。 唐 劉斌 《詠山》:“靈山峙千仞,蔽日且嵯峨。 紫蓋 雲陰遠, 香爐 煙氣多。”

未來

(1) [future]∶將來的光景

美好的未來

(2) [coming]∶從現在往後的時間

未來的一年

(3) [future]∶將來

中國為未來之國。——清·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