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地涌千花,記當年與迦葉阿難,共證華嚴上品; 皇洲同一氣,便隨處有寒山拾得,何須行腳他方。

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佛地涌千花,記當年與迦葉阿難,共證華嚴上品;
下聯:皇洲同一氣,便隨處有寒山拾得,何須行腳他方。

對聯備註:

(清-許其光《佛山經堂寺聯》)

參考注釋

佛地

(1).謂超脫生死、滅絕煩惱的境界。《壇經·般若品》:“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2).猶佛。 南朝 梁 沉約 《佛知不異眾生知義》:“凡夫之與佛地,立善知惡,未始不同也。” 南朝 梁 沉約 《佛知不異眾生知義》:“但佛地所知者,得善之正路;凡夫所知者,失善之邪路。”

(3).指寺院。 唐 張祜 《題真娘墓》詩:“佛地葬羅衣,孤魂此是歸。”《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底下幾句道:‘他sha4人污佛地,我仗劍下雲端,鏟惡除奸。’這幾句分明説他路見不平,替民除害……把這起子和尚屠了。”

當年

[the same year] 在事情發生的同一年

這個新建的廠子當年就收回了投資

迦葉

(1). 釋迦 弟子以 迦葉 為名者五人,經論中單稱 迦葉 是指 摩訶迦葉波 ,他年高德劭,稱為 大迦葉 。 釋迦 歿後佛教結集三藏時,他是召集人兼首座中國 禪宗又說他是傳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師,西土二十八祖之始祖。《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以法師景行 大迦葉 ,故以頭陀為稱首。” 李善 註:“ 大迦葉 比丘,是 釋迦牟尼佛 大弟子。”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是時 迦葉 告諸眾曰:‘ 如來 寂滅,世界空虛,當集法藏,用報佛恩。’” 元 耶律楚材 《太陽·利道拔生》詩:“箇箇既知 迦葉 富,人人休怨 釋迦 慳。” 清 杜濬 《長乾阿育王寺》詩:“世尊悲下界, 迦葉 笑層顛。”

(2).借指佛教禪宗。因 迦葉 被認為是 中國 禪宗初祖,故稱。 唐 杜甫 《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本自依 迦葉 ,何曾藉 偓佺 。” 清 王戩 《秋日游白茅寺次少陵韻》:“身尚依 迦葉 ,足真踐 箕 潁 。”

(3).佛教指 釋迦佛 以前的過去七佛之一。見《法苑珠林》卷十三。

阿難

見“ 阿難陀 ”。

華嚴

(1).《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簡稱。有三種譯本。 宋 陳師道 《謝寇十一惠端硯》詩:“敢書細字注魚蟲,要傳《華嚴》八千偈。”

(2).佛教語。天台宗所說“五時”教之一。指 釋迦牟尼 成道之初在菩提樹下所說的大乘無上法門。因其高深,解悟者少。 清 龔自珍 《<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 隋 以來判教諸師,皆曰‘華嚴’日出時,‘法華’日中時,‘涅槃’日入時。”

(3).指華嚴宗所說的大乘境界。 康有為 《與菽園論詩兼寄任公孺博曼宣》詩之二:“華嚴帝網重重現,廣樂鈞天竊竊聽。”

上品

(1) [top grade]∶上等的物品

(2) [top-grade]∶上等;質量好的或等級高的

此茶堪稱上品

(3) [distinguished family]∶魏晉南北朝時指門第高的士

同一

(1) [same;identical]∶相同;同樣

同一實也。——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結束在同一的命運

(2) [identical]∶一致

隨處

[everywhere;anywhere] 到處;處處

只要有一粒種了,它就不擇地勢,不畏嚴寒酷熱,隨處茁壯地生長起來了。——《松樹的風格》

寒山

(1).傳說中北方常寒之山。《楚辭·大招》:“魂乎無北!北有寒山, 逴龍 赩只。” 王逸 註:“言北方有常寒之山,陰不見日,名曰 逴龍 。” 晉 張協 《七命》:“大夫曰:‘寒山之桐,出自太冥。’”

(2).冷落寂靜的山;寒天的山。 南朝 宋 謝靈運 《入華子崗是麻源第三谷》詩:“南州實炎德,桂樹凌寒山。” 唐 韓翃 《送齊山人歸長白山》詩:“柴門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萬木中。”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秋畦公取士》:“秋風幾樹天香動,吹向寒山老桂林。”

(3).指 浙江省 天台縣 的 寒岩 。 唐 詩僧 寒山子 曾居此。 唐 寒山 《詩》之三:“可笑 寒山 道,而無車馬蹤。” 唐 寒山 《詩》之二○三:“我家本住在 寒山 ,石巖棲息離煩緣。”

(4).即 寒山子 。 唐 寒山 《詩》之二二○:“時人見 寒山 ,各謂是風顛。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纏。” 宋 陸游 《醉中題民家壁》詩:“吾詩戱用 寒山 例,小市人家到處題。”參見“ 寒山子 ”。

(5).地名。在 江蘇省 吳縣 西,本 支硎山 之支峰, 明 處士 趙宧光 曾隱居於此。

(6).地名。在 江蘇省 徐州市 東南。《晉書·劉遐傳》:“詔 遐 領 彭城 內史,與 徐州 刺史 蔡豹 、 太山 太守 徐龕 共討 撫 ,戰於 寒山 , 撫 敗走。”

(7).地名。在 廣西 玉林縣 西北三十里。參閱《九域志》。

何須

猶何必,何用。 三國 魏 曹植 《野田黃雀行》:“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敏速》:“宰相曰:‘七千可為多矣,何須萬?’” 宋 賀鑄 《臨江仙》詞:“何須繡被,來伴擁蓑眠?” 魯迅 《華蓋集·導師》:“青年又何須尋那掛著金字招牌的導師呢?”

行腳

(1).謂僧人為尋師求法而游食四方。《古尊宿語錄》卷六:“老僧三十年來行腳,未曾置此一問。”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玉格》:“此桃去此十餘里,道路危險,貧道偶行腳見之,覺異,因掇數枚。” 金 趙元 《宿少林寺》詩:“箇中有佳處,行腳恨不早。” 明 湯顯祖 《牡丹亭·道覡》:“赴會的,都要具膳餐飯,行腳的也要老少異糧。” 蘇曼殊 《與高天梅書》:“衲行腳南荒,藥爐為伍,不覺逾歲。”

(2).引申為行乞。 碧野 《燈籠哨》:“‘今天的行腳好嗎!’‘那裡,只在一家人家裡要到了幾根爛紅薯!’”

(3).見“ 行腳僧 ”。

(4).行走;行路。 宋 楊萬里 《和文遠叔行春》詩:“行腳宜晴翠,看雲恐夕黃。” 劉白羽 《黑》二:“行腳人全把腳步匆匆扯開,往下趕這兩站路。”

(5).謂兩腳不停地移動。《宋書·顧覬之傳》:“ 覬之 不欲與 殷景仁 久接事,乃辭腳疾自免歸。在家每夜常於牀上行腳,家人竊異之而莫曉其意。”

他方

別處;他鄉。《三國志·魏志·文德郭皇后傳》:“諸親戚嫁娶,自當與鄉里門戶匹敵者,不得因勢,彊與他方人婚也。”《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這段公事,果然是小娘子與那 崔寧 謀財害命的時節,他兩人須連夜逃走他方,怎的又去鄰舍人家借宿一宵?” 茅盾 《曇》:“她機械地翻過了一頁又一頁的書,她的心魂卻遠在夢幻的他方。”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