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讓溯家風凡在宗盟自應顧名思義 四年淪劫火重新廟貌聊以啟後承先

名勝無錫15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三讓溯家風凡在宗盟自應顧名思義
下聯:四年淪劫火重新廟貌聊以啟後承先

對聯備註:

(無錫惠山:吳匊青題至德祠)

參考注釋

三讓

(1).古相見禮。主人三揖,賓客三讓。《儀禮·士冠禮》:“三揖至於階,三讓。”《禮記·禮器》:“三辭三讓而至。”

(2).指 周 泰伯 讓位於 季歷 事,後人稱為盛德。《論語·泰伯》:“ 泰伯 ,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邢昺 疏引 鄭玄 注云:“ 泰伯 , 周太王 之長子,次子 仲雍 ,次子 季歷 。 太王 見 季歷 賢,又生 文王 ,有聖人表,故欲立之。而未有命。 太王 疾, 太伯 因適 吳 採藥, 太王 歿而不返。 季歷 為喪主,一讓也; 季歷 赴之,不來奔喪,二讓也;免喪之後,遂斷髮文身,三讓也。”《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 太伯 建 邠 , 孔子 稱為三讓。” 唐 駱賓王 《夕次舊吳》詩:“盛德弘三讓,雄圖枕九圍。” 余疚儂 《三年五月一日與同學冒雨登慧山》詩:“ 句吳 始啟宇,三讓來就封。”

(3).指古代帝王登位、大臣就封的謙讓之禮。《史記·高祖本紀》:“ 漢王 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申午,乃即皇帝之位 汜水 之陽。”《後漢書·和帝紀》:“故太尉 鄧彪 ,元功之族,三讓彌高,海內歸仁,為羣賢首。”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表》:“ 曹公 稱為表不止三讓,又勿得浮華。” 清 趙翼 《廿二史札記·南北史兩國交兵不詳載》:“每代革易之際,以禪讓為篡奪者,必有九錫文、三讓表、禪位詔冊,陳陳相因,遂成一定格式。”

(4).再三責數其過失。《周禮·地官·司救》“凡民之未有衺惡者,三讓而罰” 賈公彥 疏:“三讓而罰者,凡欲治罰人者,皆先以言語責讓之,乃行治罰。”

(5).謂以三種方式資助。《逸周書·酆謀》:“三讓:一近市,二賤粥,三施資。” 孔晁 註:“以財讓也。近來民市,旅資以思也。” 盧文弨 讎校:“﹝旅資以思﹞,疑當作‘施資以惠’也。”

家風

[family style;family tradition] 一個家庭家族傳統風尚;門風

習其家風。——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宗盟

(1).天子與諸侯的盟會。《左傳·隱公十一年》:“ 周 之宗盟,異姓為後。” 楊伯峻 註:“宗盟者,猶言會盟也。”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內無深根不拔之固,外無盤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為萬代之業也。”

(2).同宗;同姓。 唐 駱賓王 《代徐敬業傳檄天下文》:“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舊唐書·李密傳》:“宗盟之長,屬籍見容;復封於 唐 ,斯榮足矣!” 唐 無名氏 《異聞集·韋仙翁》:“ 韋君 訪老父何姓,答曰:‘姓 韋 。’ 韋 君曰:‘相與宗盟,合有繼敘。’邀與同席。” 清 吳偉業 《讀端清鄭世子傳》詩:“賢如 鄭 世子,宗盟堪表率。”

顧名思義

[seeing the name of a thing one thinks of its function;as the name implies;think what a name or title should imply] 觀其名稱就可推想其含義

社會里有一種“太平鼓”,顧名思義,這固然有粉飾太平,美化封建統治的味道,但也反映了老百姓對於和平安生活追求和嚮往。

劫火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1.佛教語。謂壞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經》:“劫火洞然,大千俱壞。” 唐 張喬 《興善寺貝多樹》詩:“永共 終南 在,應隨劫火燒。” 宋 李綱 《次韻丹霞錄示羅疇老唱和詩》:“刧火洞燒時,自有安身處。”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附錄《晉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還隨刦火煙。” 清 龔自珍 《懺心》詩:“佛言刼火遇皆銷,何物千年怒若潮?”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釋子又常謂 東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顧炎武 《恭謁天壽山十三陵》詩:“ 康 昭 二明樓,並遭劫火亡。” 清 納蘭性德 《南歌子·古戍》詞:“何年劫火賸殘灰,試看英雄碧血滿 龍堆 。”

重新

(1) [again]

(2) 再一次

(3) 從頭再開始

廟貌

《詩·周頌·清廟序》 鄭玄 箋:“廟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見,但以生時之居,立宮室象貌為之耳。”因稱廟宇及神像為廟貌。 三國 蜀 諸葛亮 《黃陵廟記》:“廟貌廢去,使人太息。”《桯史》附 宋 岳珂 《籲天辯誣通敘》:“ 孝宗 皇帝嗣位之初,首加昭雪,復其宮爵,又錫之冢地……旌以廟貌而俾有以尉部曲三軍之心。”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軍次實錄》:“形骸雖肖何如覺,廟貌徒嚴妄設陳。”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