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商鞅之信而不暴,具介甫之才而不偏,變法勝前人,箕宿有靈善其後; 合漢宋諸儒以求通,考亞歐諸政以求適,救時失良相,泰山安仰哭其私。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守商鞅之信而不暴,具介甫之才而不偏,變法勝前人,箕宿有靈善其後;
下聯:合漢宋諸儒以求通,考亞歐諸政以求適,救時失良相,泰山安仰哭其私。

對聯備註:

(清-彭述《挽張之洞聯》)

參考注釋

商鞅

商鞅(約前390-前338) : 戰國時期政治家。衛國人。本姓公孫。秦孝公任用他實行變法。公元前356年(一說前359年)和前350年兩次頒布新法:獎勵耕織;廢除貴族世襲,按軍功大小給予爵位等級;推行連坐法;建立縣制;廢井田制,準許土地買賣;按丁男征賦;統一度量衡制。變法奠定了秦強盛的基礎。因封地在商(今陝西商縣東南),號商君,因稱商鞅。孝公死後,被誣陷,車裂而死。著有《商君書》,今存二十四篇。

變法

[try different ways and means;political reform] 指歷史上對國家法令做重大改革

變法者因時而化。——《呂氏春秋·察今》

前人

(1) [predecessor]∶以前的人

滿意地詳細講述這位詩人與他的前人的不同之處

(2) [forefathers]∶具有共同遺產的早期的人,不一定追溯到血緣關係

其後

[later;afterwards] 在某時之後

其後,事情仍無起色

求通

(1).謀求顯達。《莊子·秋水》:“ 孔子 曰:‘來!吾語女: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

(2).謂拜見主人時,請管門人通報姓名。《後漢書·丁鴻傳》:“今大將軍雖欲勑身自約,不敢僭差,然而天下遠近皆惶怖承旨,刺史二千石初除謁辭,求通待報,雖奉符璽,受臺勑,不敢便去,久者至數十日。”《資治通鑑·漢和帝永元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求通者,求通名也。”

(3).請求通使往來。 明 徐禎卿 《翦勝野聞》:“余嘗見 倭國 求通,表文曰:‘臣聞三皇立位,五帝禪權,豈謂中華之有主,焉知夷狄之無君?’”

時失

節候不正常。《左傳·隱公九年》:“庚辰,大雨雪,亦如之。書,時失也。” 杜預 註:“ 夏 之正月,微陽始出,未可震電;既震電,又不當大雨雪,故皆為時失。”

泰山

(1) [Mount Taishan]∶東嶽,中國五嶽之首,中國名山,海拔1524米,位於山東泰安境內。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禪、祭告天地,多古蹟和文人墨跡,為旅遊勝地

(2) [a person of distinction;a thing of sreat weight or import]∶古人把泰山作為高山的代表,常用來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寶貴的事物

有眼不識泰山

(3) [father-in-law]∶妻父的代稱

呼妻父為泰山,一說雲,泰山有丈人峰。—— 晁說之《晁氏客語》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