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重於人,緬先公學傳劍浦、文著琴山,宗袥馨香隆俎豆; 德修在己,諸後裔寵紹錦衣,榮施玉帶,英才蔚起耀枌榆。

名人名家祠堂

對聯全文

上聯:樹重於人,緬先公學傳劍浦、文著琴山,宗袥馨香隆俎豆;
下聯:德修在己,諸後裔寵紹錦衣,榮施玉帶,英才蔚起耀枌榆。

對聯備註:

(清-郭倫伍《雷封坪羅姓祠堂樹德堂入火》)

參考注釋

公學

原指 英國 為貴族子女開設的一種私立寄宿中學。著名的有伊頓公學、哈羅公學等。鴉片戰爭後我國一些由教會或公私團體辦的學校亦稱公學,如創設於 上海 的徐匯公學、南洋公學等。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亦有公學,則是培養幹部的一種學校,如1937年成立於 延安 的陝北公學。

馨香

(1) [fragrance]∶芳香。比喻德化遠播

(2) [smell of burning incense]∶燒香的香味

俎豆

(1) [dish and platter]∶俎和豆,古代祭祀、宴會時盛肉類等食品的兩種器皿

(2) [offer sacrifices to]∶指奉祀

俎豆千秋

後裔

[descendant;posterity;offspring] 已死去的人的子孫。後代子孫

大衛王的後裔

一個貴族的後裔

錦衣

(1).精美華麗的衣服。舊指顯貴者的服裝。《詩·秦風·終南》:“君子至止,錦衣狐裘。” 毛 傳:“錦衣,采色也。” 孔穎達 疏:“錦者,雜採為文,故云采衣也。” 唐 李白 《越中覽古》詩:“ 越王 句踐 破 吳 歸,義士還家盡錦衣。”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駕行儀衛》:“象七頭,各以文錦被其身……錦衣人跨其頸。”

(2).指禁衛軍士卒。《前漢書平話》卷上:“黃羅旗蓋下,見三千個錦衣簇擁,二百員戰將遮護。”

(3).指錦衣衛。亦指錦衣衛的官員。 明 馮夢龍 《智囊補·察智·周新異政》:“公在 浙 多異政,時錦衣紀綱擅寵,使千戶往 浙 輯事,作威受賂, 新 捕治之。” 清 余懷 《板橋雜記·軼事》:“ 定生 大為錦衣 馮可宗 所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會獄》:“聽説要拿廵按 黃澍 、督撫 袁繼鹹 、大錦衣 張薇 。”

榮施

譽人施惠之辭。《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俾我一人無徵怨於百姓,而伯父有榮施,先王庸之。”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郊遇》:“既整尊罍,兼攜笙管。伏蒙光降,與有榮施。”《水滸後傳》第八回:“只恐樗櫟下材,不堪教訓。若得拜在門下,一發榮施了。”

玉帶

[jade belt] 古時官員腰間所佩的玉飾帶子

英才

[person of outstanding ability] 才華傑出的人

一代英才

蔚起

[develop prosperously] 蓬勃興起

枌榆

(1).木名。《說文·木部》:“枌,榆也。” 段玉裁 註:“各本少‘枌’,淺人以為復字而誤刪之。枌榆者,榆之一種。”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渭水三》:“ 高祖 王 關中 ,太上皇思東歸,故象舊里,制茲新邑,立城邑,樹枌榆,令街庭若一。” 唐 皇甫冉 《太常魏博士遠出賊庭江外相逢因敘其事》詩:“里社枌榆毀,宮城騎吏非。”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五》:“枌榆養老之珍,今荒饉始食其皮。”

(2). 漢高祖 故鄉的里社名。《史記·封禪書》:“ 高祖 初起,禱 豐 枌榆社 。” 裴駰 集解引 張晏 曰:“社在 豐 東北十五里。或曰: 枌榆 ,鄉名, 高祖 里社也。”

(3).指 漢高祖 即位後,於 秦 故 驪邑 移置的 新豐縣 枌榆社 。見《西京雜記》卷二。後借指帝鄉或皇宮。 明 張居正 《宮殿紀》:“迨我皇上膺運龍飛,入踐皇極,固已化國為天下,猶以 枌榆 故里,王跡所興,睠懷不置。” 清 唐孫華 《夏日園居雜詠》之一:“樓通 花萼 連藩邸,地接 枌榆 總舊勛。”

(4).泛指故鄉。《南齊書·沉文季傳》:“惟桑與梓,必恭敬止,豈如明府亡國失土,不識 枌榆 。”《太平廣記》卷三四七引 唐 裴鉶 《傳奇·趙合》:“知君頗有義心,儻能為歸骨於 奉天城 南 小李村 ,即某家 枌榆 耳。”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喻坦之》:“同時 嚴維 、 徐凝 、 章八元 , 枌榆 相望,前後唱和,亦多詩集。” 清 鄭江 《西溪草堂圖》詩:“仙源在 枌榆 ,余胡久淹留?”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