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問佐經綸,秉承一德、協和萬邦,相業邁古今,公真命世耆英,共欽燕國文章、曲江風度; 識時務為俊傑,揚歷三朝、盧牟六合,感情洽中外,我是受知弟子,忍睹抱冰堂宇、廣雅詩編。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以學問佐經綸,秉承一德、協和萬邦,相業邁古今,公真命世耆英,共欽燕國文章、曲江風度;
下聯:識時務為俊傑,揚歷三朝、盧牟六合,感情洽中外,我是受知弟子,忍睹抱冰堂宇、廣雅詩編。

對聯備註:

(清-楊文鼎《挽張之洞聯》)

參考注釋

學問

(1) [learning;knowledge;scholarship]

(2) 系統知識

(3) 泛指知識

經綸

(1) [combed and arranged silk threads]∶整理過的蠶絲

(2) [statecraft; statesmanship]∶比喻籌劃治理國家大事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藝文類聚·吳均·與朱元思書》

大展經綸

滿腹經綸

(3) [ambition and ability]∶借指抱負與才幹

秉承

(1) [receive orders] 按[命令或指示] 辦事或處理問題

秉承其主子的旨意

(2) 亦稱“稟承”

一德

(1).謂始終如一,永恆其德。《易·繫辭下》:“恆以一德。” 孔穎達 疏:“恆能始終不移,是純一其德也。”《舊唐書·裴度傳》:“外茂九功,內苞一德,器為社稷之鎮,才實邦國之楨。” 宋 蘇軾 《司馬溫公神道碑》:“非至誠一德,其孰能使之?”

(2).同心同德。 漢 桓寬 《鹽鐵論·世務》:“方此之時,天下和同,君臣一德,外內相信,上下輯睦,兵設而不試,干戈閉藏而不用。”參見“ 一德一心 ”。

(3).猶一能。《管子·法法》:“ 舜 之有天下也, 禹 為司空, 契 為司徒, 皋陶 為李, 后稷 為田,此四士者,天下之賢人也,猶尚精一德。” 尹知章 註:“謂各精一事也。”

(4).謂法令劃一。《文選·沉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六幽允洽,一德無爽。” 李周翰 註:“一德,謂法令畫一也。”

協和

(1).和睦,融洽。《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孔穎達 疏:“能使九族敦睦,百姓顯明,萬邦和睦。”《周書·齊煬王憲傳》:“輯睦我君臣,協和我骨肉。”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 太祖 聞而患之,下詔書戒勵,使與長吏協和。”《明史·西域傳四·哈烈》:“親者尚爾乖戾,疏者安得協和。” mao1~11*1東 《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著 陳代軍長 等悉心整飭該軍,團結內部,協和軍民。”

(2).調和和諧配合得當。《後漢書·劉愷傳》:“協和陰陽,調訓五品。”《三國志·蜀志·後主傳》:“上下交暢,然後萬物協和,庶類獲乂。” 元 貢師泰 《送國字教授》詩:“黃鐘大呂都協和,鐵畫銀鉤謾摹録。” 洪深 《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下篇四:“有時數種音波,過於雜亂,彼此衝突,在人耳中發生跳動或觸犯的效果,永不相協和。”

萬邦

(1).所有諸侯封國。後引申為天下,全國。《書·堯典》:“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詩·大雅·文王》:“儀刑 文王 ,萬邦作孚。” 鄭玄 箋:“儀法 文王 之事,則天下鹹信而順之。” 三國 魏 曹植 《上責躬應詔詩表》:“君臨萬邦,萬邦既化。” 唐 白居易 《賀雨》詩:“遂下罪己詔,殷勤告萬邦。” 明 張居正 《恭勵聖學詩》:“元後輔萬邦,綏猷良不易。” 劉師培 《古書疑義舉例補·虛數不可實指之例》:“古代邦國狹小, 虞 夏 之交,計有萬國,而後世遂有萬邦之語。”

(2).泛指眾多的國家。 郭沫若 《新華頌·mao1~11*1東的旗幟迎風飄揚》:“我們反抗侵略,睦鄰萬邦,要保衛世界和平必須有力量。”

相業

宰相的功業。亦喻巨大的功績。《宋史·陳堯佐傳論》:“ 堯佐 相業雖不多見,世以寬厚長者稱之。” 明 劉基 《次韻和石末公開讀有感》:“百年萬國奉王正,相業臺綱屬老成。” 清 黃景仁 《過賈秋壑集芳園故址》詩:“若論相業慙何地,便有仙居借自天。” 趙朴初 《周總理輓詩》:“相業史誰儔?丹心日許共。”

邁古

(1).超越古代。 唐 陳子昂 《諫曹仁師出軍書》:“將欲郊祭天地,巡拜 河 洛 ,建明堂,朝萬國,斯邁古之盛禮也。” 明 朱鼎 《玉鏡台記·渡江擊楫》:“足下智勇才略,超今邁古。” 清 曾國藩 《槐陰書屋圖記》:“我朝大儒林興,號為邁古。”

(2).勉力學古。 明 陳子龍 《雜詩》之七:“逐時多近娛,邁古懷長憂。高節勵貞亮,芬芳耀千秋。”

真命

[able to get the God's will] 迷信指受命於天的人

真命大仙

耆英

高年碩德者之稱。 唐 司空圖 《太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賓筵備禮,耆英盡綴於詞林;將略求材,劍戟自森於武庫。” 宋 辛棄疾 《江神子·和李能伯韻呈趙晉臣》詞:“看長生,奉嚴宸;且把風流、水北畫耆英。” 明 方孝孺 《休日奉陪蜀府諸公宴集》詩:“羣公盡耆英,過從殊恨晚。”

國文

(1) [Chinese as a national language]∶本國的語言

(2) [national cultural relics]∶一國的文物

(3) [national language and literature]∶本國的語言文學

曲江

(1).水名。指 江蘇省 揚州市 南 長江 的一段。 漢 枚乘 《七發》:“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交遊兄弟,並往觀濤乎 廣陵 之 曲江 。”參閱《初學記》卷六、 清 汪中 《述學·廣陵曲江證》。

(2).水名。即 錢塘江 。本名 浙江 ,因潮水經 浙山 下曲折而東入海,故又名 曲江 。 清 魏源 《天台石樑雨後觀瀑歌》:“靜中疑是 曲江 濤,此則雲垂彼海立。”參閱《浙江通志·山川一·錢塘江》。

(3).水名。即 曲江池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臨 曲江 之隑州兮,望 南山 之參差。” 唐 高適 《同薛司直諸公秋霽曲江俯見南山作》詩:“ 南山 鬱初霽, 曲江 湛不流。” 清 孫枝蔚 《東亭春暮憶舊遊》詩:“縱到 曲江 誰並馬,可憐 秦 女善彈箏。”詳“ 曲江池 ”。

風度

[demeanor;bearing] 美好的舉止、姿態或氣度

有風度的人

風度大方

識時務

謂能認清形勢,了解時代潮流。後或用作通權達變之意。《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諸葛孔明 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襄陽記》:“ 劉備 訪世事於 司馬德操 。 德操 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二刻拍案驚奇》卷四:“我且把個體面見見他,説話之間或者識時務不提起也不見得。” 沙汀 《淘金記》四:“她並不是一個頑固分子,倒是相當識時務的。”亦省作“ 識時 ”。 唐 韓愈 《與袁相公書》:“又習於吏職,識時知變,非如儒生文士止有偏長,退勇守專,未為宰物者所識。” 清 黃遵憲 《感懷》詩:“識時貴知今,通情貴閲世。”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二:“自來識時達節之士,功名而外無容心。”

俊傑

[elite] 才智傑出的人

識時務者為俊傑

揚歷

(1).顯揚其所經歷。《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優賢揚歷,垂聲千載。” 裴松之 註:“《今文尚書》曰‘優賢揚歷’,謂揚其所歷試。” 晉 左思 《魏都賦》:“優賢著於揚歷,匪孽形於親戚。”

(2).謂顯揚賢者居官的治績。後多指仕宦的經歷。 唐 薛用弱 《集異記·高元裕》:“是後出入中外,揚歷貴位。” 宋 王禹偁 《請撰大行皇帝實錄表》:“然念臣 太平興國 五年,徒步應舉,再就御試,遂登文科,服勤州縣,揚歷四考。” 清 龔自珍 《<阮尚書年譜>第一序》:“公揚歷清華,洊升卿士,熟於載筆之禮法,嫺於內庭之故實。”

三朝

(1).正月一日。為歲、月、日之始,故曰三朝。《文選·班固<東京賦>》:“春王三朝,會同 漢 京。” 李善 註:“三朝,歲首朔日也。”《漢書·孔光傳》:“歲之朝,曰三朝。” 顏師古 註:“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 唐 耿湋 《元日早朝》詩:“九陌朝臣滿,三朝候鼓賒。” 宋 楊萬里 《誠齋荊溪集序》:“戊戌三朝,時節賜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詩。”

(2).謂三日。 唐 李白 《上三峽》詩:“三朝上 黃牛 ,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3).舊時婚後或出生後第三日均稱“三朝”。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嫁娶》:“三日,女家送冠花、彩段、鵝蛋……並以茶餅鵝羊果物等合送去壻家,謂之‘送三朝禮’也。”《四遊記·玉帝起賽寶通明會》:“卻説那小公子 靈光 ,纔三朝便能言語。” 清 孫枝蔚 《新嫁娘》詩:“從今愁婦職,人莫羨三朝。”

(1).外朝、內朝、燕朝。《周禮·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 漢 鄭玄 註:“ 周 天子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內朝二。內朝之在路門內者或謂之燕朝。”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二:“古者天子三朝:外朝、內朝、燕朝。外朝在王宮庫門外,有非常之事以詢萬民於宮中。內朝在路門外,燕朝在路門內,蓋內朝以見羣臣,或謂之路朝,燕朝以聽政,猶今之奏事,或謂之燕寢。”

(2).指前後三代君主統治的時期。 唐 李德裕 《離平泉馬上作》詩:“十年紫殿掌洪鈞,出入三朝一品身。” 唐 李遠 《贈寫御容李長史》詩:“三朝供奉無人敵,始覺 僧繇 浪得名。” 宋 蘇軾 《題永叔會老堂》詩:“三朝出處共雍容,歲晚交情見二公。”

盧牟

猶規模。《淮南子·要略》:“原道者,盧牟六合,混沌萬物。” 高誘 註:“盧牟,猶規模也。” 梁啓超 《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此四力者,可以盧牟一世,亭毒羣倫。教主之所以能立教門,政治家所以能立政黨,莫不賴是。”

感情

(1) [emotion;feeling;sentiment]∶對於外界刺激所產生的喜怒哀樂等心理反應

易激動的感情

他感情激動,連聲音都發抖了。——《最後一課》

(2) [affection;attachment;love]∶對人或事物關心、喜愛的心情

感情真摯

我對薺菜,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挖薺菜》

中外

[inside and outside] 裡面和外面

中外不得相救

中外交薦。——《明史》

受知

受人知遇。 唐 司空圖 《書屏記》:“因題記唱和,乃以書受知於 裴公休 。”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一》:“ 唐 盧光啟 策名後,揚歷臺省,受知於租庸 張濬 。”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劉文定》:“﹝ 劉文定 ﹞少時家貧窶……後受知 尹文端 公,首薦博學宏詞。”

弟子

[disciple;follower;pupil]∶門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導幫助傳播和實行的人

抱冰

(1).喻刻苦自勵。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 越王 念復 吳 讎非一旦也,苦身勞心,夜以接日,目臥則攻之以蓼,足寒則漬之以水;冬常抱冰,夏還握火;愁心苦志,懸膽於戶,出入嘗之。” 唐 元稹 《冬白紵》詩:“共笑 越王 窮惴惴,夜夜抱冰寒不睡。”

(2).喻廉潔。 王闓運 《<湘潭縣誌>序》:“令丞承風,飲水抱冰。”參見“ 抱冰公事 ”。

堂宇

(1).殿堂的頂棚。亦指殿堂。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三》:“其殿四注兩夏,堂宇綺井,圖畫奇禽異獸之象。”《雲笈七籤》卷五:“每有神光靈氣,見於堂宇。” 明 李東陽 《重建成都府學記》:“且今之為政者,必有堂宇以為發號出令之地。”

(2).代指家庭。 漢 蔡邕 《交趾都尉胡府君夫人黃氏神誥》:“上有帝室龍光之休,下有堂宇斤斤之祚。” 南朝 宋 鮑照 《游思賦》:“捨堂宇之密親,坐江潭而為客。”

詩編

詩集。 宋 楊萬里 《讀詩》詩:“船中活計只詩編,讀了 唐 詩讀 半山 。”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