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謀而同
拼音:bù móu ér tóng,簡 拼:bmet不謀而同的解釋
謀:商量;同:相同。事先沒有商量過,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
成語出處:
《三國志·魏書·張既傳》裴松之注引《魏略》:“今諸將不謀而同,似有天數。”
成語例句:
或訓鬢髮,或訓頭飾,乾寶更以為馬髴,與我所想像的,正
繁體寫法:
不謀而同
注音:
ㄅㄨˋ ㄇㄡˊ ㄦˊ ㄊㄨㄙˊ
不謀而同的近義詞:
- 不謀而合 ∶沒有經過商量而見解一致意見不謀而合 亦稱“不謀而同”
不謀而同的反義詞:
- 眾說紛紜 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說法
成語語法:
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形容想法、行動一致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關中地區大亂,軍閥混戰,韓遂與馬騰各自爭霸,曹操派鍾繇去監督他們,命他們各派一子到京城做人質。後來馬超韓遂等惶惶不安,決定共同對付曹操,推舉韓遂為都督。韓遂的部將閻行反對起兵:“現在關中各將不謀而同,好像老天命定如此
常用程度:
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
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
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
古代成語
英文翻譯:
fit without prior consul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