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戰
拼 音:bèi shuǐ yī zhàn說明: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近義 詞 :
反 義詞 :
造 句:
挫折也有兩重性。它可以把人置於死地,也可能使人置於死地而後生。他只有背水一戰了。
背水一戰出處 :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語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比喻在艱難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
常用程度 :
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
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
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
古代成語
英文 :
be forced to stand an fight
日文 :
背水(はいすい)の陣をしいて一戦を艕(まじ)える;最後の決戦をする
成語謎語:
征南;仰泳決賽
歇 後語:
韓信打趙國
讀音注意:
背,不能讀作“bēi”。
成語辯型:
戰,不能寫作“站”。
故事:
韓信是楚漢戰爭中的軍事奇才。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一萬新招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趙王和大將陳余集中二十萬兵力,占據了太行山以東的咽喉要地井陘口,準備迎戰。井陘口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道,兩邊是山,道路狹窄,是韓信的必經之地。趙軍謀士李左車獻計:正面死守不戰,派兵繞到後面切斷韓信的糧道,把韓信困死在井陘狹道中。陳余不聽,說:“韓信只有幾千人,千里襲遠,如果我們避而不擊,豈不讓諸侯看笑話?”
韓信探知訊息後,迅速率領漢軍進入井陘狹道,在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紮下營來。半夜,韓信派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漢軍旗幟,從小道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後方埋伏,韓信告誡說:“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衝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其餘漢軍吃了些簡單幹糧後,馬上向井陘口進發。到了井陘口,大隊渡過撓蔓水,背水列下陣勢,高處的趙軍遠遠見了,都笑話韓信。
天亮後,韓信設定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率眾開出井陘口。陳余率輕騎精銳蜂擁而出,要生擒韓信。韓信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陳餘下令趙軍全營出擊,直逼漢軍陣地。漢軍因無路可退,個個奮勇爭先。雙方廝殺半日,趙軍無法獲勝。這時趙軍想要退回營壘,卻發現自己大營里全是漢軍旗幟,隊伍立時大亂。韓信趁勢反擊,趙軍大敗,陳余戰死,趙王被俘。
戰後,有人問:“兵法上說,要背山、面水列陣,這次我們背水而戰,居然打勝了,這是為什麼呢?”韓信說:“兵法上不是也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
“背水一戰”比喻處於絕境之中,為求生路而決一死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