禋祀
拼音:yīn sì禋祀的解釋
(1).古代祭天的一種禮儀。先燔柴升煙,再加牲體或玉帛於柴上焚燒。《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 鄭玄 註:“禋之言煙。 周 人尚臭,煙氣之臭聞者。槱,積也……三祀皆積柴、實牲體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煙所以報陽也。” 孫詒讓 正義:“竊以意求之,禋祀者蓋以升煙為義,實柴者蓋以實牲體為義,槱燎者蓋以焚燎為義。禮各不同,而禮盛者得下兼其燎柴則一。”《漢書·禮樂志》:“﹝《郊祀歌》十九章﹞恭承禋祀,溫豫為紛,黼繡周張,至神至尊。”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封禪》:“固禋祀之殊禮,名號之秘祝,祀天之壯觀矣。”
(2).泛指祭祀。《左傳·桓公六年》:“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 杜預 註:“禋,絜敬也。” 孔穎達 疏:“《釋詁》云:‘禋,敬也。’故以禋為絜敬。” 晉 葛洪 《抱朴子·道意》:“夫福非足恭所請也,禍非禋祀所禳也。” 姚華 《曲海一勺·駢史上》:“世世子姓,秩然昭穆,一堂禋祀,千葉配享。”
詞語分解
贊
糾錯
猜你喜歡: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