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

拼音:fēng zhēng

風箏的解釋

1.玩具。通常以竹篾為骨架糊以紙、絹而成,用長線系之,能乘風高飛。 明 陳沂 《詢蒭錄》:“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初 五代 漢 李業 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作聲如箏,俗呼風箏。”《紅樓夢》第七十回:“丫頭們拿過一把剪子來,鉸斷了綫,那風箏都飄飄颻颻隨風而去。”

2.懸掛在殿閣塔檐下的金屬片,風起作聲。又稱“鐡馬”。 唐 李白 《登瓦官閣》詩:“兩廊振法鼓,四角吟風箏。” 明 楊慎 《升庵詩話·風箏詩》:“古人殿閣簷稜間有風琴、風箏,皆因風動成音,自諧宮商。”

詞語分解

  • 風的解釋 風 ē 風 ě 均見“風”。 筆畫數:; 部首:風; 筆順編號:
  • 箏的解釋 箏 ē 弦樂器,木製長形。古代十三或十六根弦,現為二十五根弦。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