觱篥
拼音:bì lì
觱篥詞語分解
觱篥的簡單解釋
[the Tartar pipe] 古代的一種管樂器,形似喇叭,以蘆葦作嘴,以竹做管,吹出的聲音悲悽,羌人所吹,用以驚中國馬
客馳下,吹觱篥數聲。——明· 魏禧《大鐵椎傳》
更多解釋
古簧管樂器名。以竹為管,管口插有蘆制哨子,有九孔。又稱“笳管”、“頭管”。本出 西域 龜茲 ,後傳入內地,為 隋 唐 燕樂及 唐 宋 教坊樂的重要樂器。 唐 劉商 《胡笳十八拍》第七拍:“ 龜茲 觱篥愁中聽, 碎葉 琵琶夜深怨。”《資治通鑑·唐憲宗元和元年》:“ 師道 時知 密州 事,好畫及觱篥。” 胡三省 註:“ 胡 人吹葭管,謂之觱篥。《樂府雜録》:觱篥,葭管也,卷蘆為頭,截竹為管,出於 胡 地。製法角音,九孔漏聲,五音。 唐 編入鹵簿,名為笳管;用之雅樂,以為雅管;六竅之制,則為鳳管。旋宮轉器,以應律者也。 杜佑 曰:觱篥,一名悲篥,出於 胡 中,其聲悲。 東夷 有以卷桃皮為之者。亦出 南蠻 。又《樂府雜録》曰:觱篥,本 龜茲 樂。” 清 俞蛟 《夢廠雜著·鄉曲枝辭下·蘆笙》:“初疑邊笳鳴, 晉陽 鐵騎來縱橫;又疑吹觱篥, 龜茲 舊樂多悽惻。”參閱《文獻通考·樂十一》。
觱篥外語翻譯
- “觱篥”的韓文翻譯
[명사]〈음악〉 필률. [한대(漢代)에 서역(西域)으로부터 전래된 피리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