徧計所執自性
拼音:biàn jì suǒ zhí zì xìng 徧計所執自性的解釋
佛教語。由於不知諸法本空,而普遍計度,執迷為有,謂之“徧計所執自性”。如繩本非蛇,妄計為蛇。與“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合稱“三性”。 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云何三性?一曰徧計所執自性,二曰依佗起自性,三曰圓成實自性。第一自性,惟由意識周徧計度刻畫而成,若色若空,若自若佗,若內若外,若能若所,若體若用,若一若異,若有若無,若生若滅,若斷若常,若來若去,若因若果,離於意識,則不得有此差別,其名雖有,其義絶無,是為徧計所執自性。”亦省稱“徧計所執性。” 章炳麟 《國故論衡·辨性下》:“最下有唯理論師,以無體之名為實,獨據徧計所執性,以為固然。”
詞語分解
- 自性的解釋 .佛教語。指諸法各自具有的不變不滅之性。 南朝 梁武帝 《淨業賦》:“既除客塵,又還自性。” 唐 寒山 《詩》之二三八:“寄語諸仁者,復以何為懷。達道見自性,自性即如來。” 宋 楊圭 《<金剛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