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樹的風格
不惟上,不惟利;只惟實,只惟民。陶鑄同志身上體現的是一種松樹的風格。
陶鑄(1908-1969),湖南祁陽人。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廣東省省長、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宣部部長等職。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
1958年“ * ”後,報紙上公布的糧食產量一天比一天“高”,“高”到糧食沒處放,農業形勢“一片大好”。可,沒過多久,農村四處告急。很多地方的公共食堂揭不開鍋,水腫病開始蔓延。
對於這種情況,在1959年2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 * 說了藏富於民不見得是壞事之類的話。意思是說,糧食是有的,只是被農民藏了起來。
很快,全國掀起“反瞞產”運動高潮。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陶鑄,也親自帶隊到廣東的“千斤縣”——東莞開展“反瞞產”運動。
陶鑄一行到達東莞城的那天晚上,縣委召開了“反瞞產”大會。一個又一個公社書記站起來,說東莞確實豐收了,所謂沒糧食是假象。有個公社書記,更舉例說他在某村反瞞產,在曬穀場,他只見稻草不見谷,可是,把稻草堆輕輕一撥拉,嘩,大堆大堆的谷,金黃金黃,可喜人吶……上百人的幹部大會上,只一位老人袁溥之出來唱反調。她說:“陶鑄同志!我看過許許多多農民的家,糧食是有的,但沒有那么多。反瞞產是反不出糧食來的。”陶鑄當場批評了她,說她是不是“右”了一點。會後,眾多工作組被派往農村開展“反瞞產”。不過,陶鑄再三交代下鄉人員,一定要先作調查研究,甚至避開縣社幹部,直接到農民民眾當中,摸到真實情況。
工作組回來後果然得到真實情況,他們向陶鑄匯報:農民的米缸確實是空的,沒有米;老農訴苦說,米都集中到公共食堂去了,連給嬰兒煮糊糊的米都沒有;一些穀倉里確實有谷,但那是代集體保管的種子糧,沒有隊長命令,誰都不準動用。有個工作人員在一戶農家看見熱氣蒸騰的鍋,便想看鍋里煮的是什麼,女主人看見來人,搶先一步,擋住爐灶,粗聲粗氣嚷道:“看什麼?鍋里煮的是野菜。”女主人轉念一想,忽地轉過身去,順手掀開鍋蓋:“要看,給你看個夠。”工作隊員看到鍋里煮的,確實是野菜。
1959年3至4月間,廣東省委召開專門會議。根據匯報得出結論:1958年的糧食產量,沒有原來報告的那樣多。分析原因:一是頭腦發熱,報產報高了,由此制訂徵購糧食的計畫不符合實際,購了過頭糧;其次,農民集中到食堂吃飯,浪費了不少口糧;第三,提倡一日三餐乾飯,敞開肚皮吃飽,造成大量浪費。
據此,陶鑄代表廣東省委向中央報告,提出向農民讓步,停止反瞞產,減免不切實際的高徵購。報告說,不切實際地反瞞產,使基層幹部和農民民眾的關係相當緊張,再反下去,會使矛盾更加尖銳,後果不堪構想。
黨中央非常重視廣東省委的報告,肯定了報告的精神,批准報告提出的改進方法,並轉發各省,號召全黨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
毛 * 欣賞廣東省委的勇氣,承認農村問題的嚴重性。在1959年4月27日,寫了“假話一定不可講”的黨內通信,此信印發到省、地、縣、社的同時,還破例發給最基層的生產隊。他在信中說:“老實人,敢講真話的人,歸根到底,於人民事業有利,於自己也不吃虧。”他要生產隊的小隊長,“根本不要管上級規定的那一套指標。不要管這些,只管現實的可能性。”“反瞞產”運動就此停止。
而陶鑄也於1959年5月,在一次會議上,特地走到袁溥之面前,誠懇道歉:“袁大姐,在東莞反瞞產,我沒有聽取你的意見,還說你是不是‘右’了一點。我錯了,請原諒。我向你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