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家風伴我成長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有的是勤勞善良,有的是誠實守信,我家的家訓是節儉。
小時侯,我吃東西常像小貓一樣,這裡吃半袋零食,那邊喝半罐飲料,麵包吃了半塊就想扔進垃圾桶。媽媽看到我這樣白白糟蹋糧食,一邊心痛不已,一邊把這些食物往自己嘴裡塞,還痛心疾首地念叨著:“你這孩子,真不惜福呀!你不知道媽媽小時侯連白米飯都吃不上呀!”可當時的我,根本沒把媽媽的話放在心上。
有一次,我到外婆家去。吃晚飯時,我不小心把飯弄撒在桌子上,只見外公馬上把米飯拿起來,放進了嘴裡,桌子上變得一乾二淨了。那幾天,我感到很困惑,頭腦里一直在想:外公、媽媽為什麼這么節約糧食呢?食物不是吃不完嗎?……我的頭腦里冒出了許許多多的問號。
這樣懵懵懂懂過了幾年,我上了國小,終於解開了這個謎。一天老師上課,教了一首古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學完古詩,老師嚴肅地告訴我們,我們飯碗裡的每粒糧食,都是農民在炎熱的日頭下,辛辛苦苦用汗水換來的,你們要珍惜糧食啊!至此,我終於理解了外公和媽媽的做法,了解了勞動人民的辛勞疾苦,於是我也開始注意節約糧食。
有一次,我讀到了一句話,印象特別深刻。“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句話出自明清時期的朱柏廬《治家格言》,意思是說: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飯時,應該想想這粥飯里有多少人的付出,真的是來之不易;我們生活所需的每半根絲、每半縷線,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包含幾多物質能源和幾多人的心血,應該好好珍惜。
我情不自禁地拿起毛筆,寫了下來,並把它貼上在餐廳的牆上,讓它時時刻刻地警戒自己。每天我都把飯吃得乾乾淨淨,當媽媽要給我買時尚的新衣時,我拒絕了,說:“媽媽,我的衣服沒有破,還可以穿,不用買了!”一本作業本用完了,我覺得丟了很可惜,把它的反面當稿紙用來計算數學,用完了再丟棄。媽媽洗菜、洗衣服的水,我把它盛在桶里用來澆花、澆草。
我希望這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這世代相傳的節儉家風,伴我成長。
來源:福州日報 2015-12-07 12: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