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作文大全>> 散文>> 海口三景正文

海口三景

作者:林思翔  (字數:2300字作文)

深秋時節,我們來到福清海口鎮採風。

海口,顧名思義為入海之口。這裡地處福清灣畔,三面靠山,一面臨海,福清的母親河——龍江由此入海。“龍頭”的昂首擴張,使江面陡然變寬,江寬海闊,這裡的視野特別開闊。寬闊的視野造就了視野寬闊的人,“放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的祖籍地就在這裡,這裡的岑兜村至今還保留著林則徐的祖居古屋。當年因了村里林氏族親的保舉,林則徐才取得了“准考證”,為了回報族親,林則徐考中進士後便將“文魁”、“進士”、“福壽”三塊牌匾送到岑兜林氏祖祠,如今依然懸掛廳中。這位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給全民族帶來驕傲,更令海口人自豪。

令海口人自豪的,還有這裡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宋橋元佛等名勝所折射出來的文化底蘊。

龍江橋

龍江橋是一座石橋,立於龍江入海口,如長龍雄臥江面,氣勢恢宏。橋面上行人漫步,摩托徐行;橋下碧波蕩漾,輕舟漂蕩。龍江橋建於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竣於宣和六年(1124年),現保存40孔,全長一百六十丈(533米),是福清最長的一座古代石樑橋,它與龍海江東橋、泉州洛陽橋、晉江安平橋合稱“福建古代四大橋樑”。

徜徉古橋,從東頭走到西頭,似有一種走進歷史時空之感。那長短不一的斑駁石板、參差不齊的梭形橋墩、如鬥神並立的守橋雙塔,無不顯示著古橋的滄桑。

北宋時,福清灣畔的海口鎮已是福建對外的重要港口,人口已近10萬。那時,龍江兩岸人民來往靠的是擺渡,十分不便,一旦遇到狂風暴雨、山洪暴發,只好停渡,如果強渡就要冒舟覆人亡之險,兩岸人民迫切要求建座橋以利通行。但江寬流急,工程艱巨,費用浩大,怎么能把橋修起來呢?正當誰也想不出辦法時,有人造了讖語,說“龍江橋成狀元來”,意思是誰能造橋,誰的子孫就會中狀元。誰不想子孫中狀元?立馬有36位富翁願意捐資造橋。當時還有兩個和尚,一名守恩,一名惠圖,他們看到條件已經成熟,就出面主持募緣集資,動工造橋。龍江橋的修成,既有富翁的參與,更有不留姓名的普通百姓的出力。

細看橋面,均為青方巨石鋪就,每條石樑重約15噸,如此長橋,耗用石材數量之多,可想而知。橋兩側有石橋欄。橋的西頭建有儀鳳門,門前建有兩座鎮橋石塔。如今門已不存,塔仍聳立,塔身浮雕坐佛、侏儒、獅子、蓮花等圖像栩栩如生。“長橋鎮海口;雙塔鎖巨龍”的對聯生動地描述了龍江橋當年的雄姿。

900年的風雨剝蝕,古橋已不能承載車輛重負,眼看大橋日益“垂老”,海口籍著名僑領林紹良先生,慷慨捐資2000萬元,在龍江古橋東側新建一座全長543米的鋼筋混凝土大橋——元載大橋。現代的架構,寬大的橋面,承擔起繁忙的南來北往交通重任,整日車輛川流不息。而龍江古橋則“退居二線”,成了“非機動車道”,也成了人們思接千載、緬懷古人的一道精神橋樑。

1   2  3 下一頁 尾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