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吃不到的桔子醬
事情要從三十多年前講起。1978年,二姐考上廈門大學外貿系,全家人喜不自禁。但是二姐一到大學就面臨吃不飽的問題,那時她剛從農村插隊進城,肚子缺油水,加之又喜歡體育運動,體力消耗快,肚子餓就成為一天中任何時候都存在的嚴重問題。可在計畫經濟時代,物資稀缺,有錢也未必能買得到東西。這可急壞了母親,“兒是娘的心頭肉”啊。好在母親心靈手巧,她到處搜羅柑橘皮,曬乾、泡水、切碎、加熱、放糖……一大碗清新爽口的柑橘醬就製作成功,乾吃、沖水皆可。眾人一嘗,皆感極好,甜甜的,入口即化,有柑橘的清甜,卻無柑橘之苦澀、辛辣。於是一家人你一口我一口,柑橘醬頃刻見少,母親連忙叫停,這才保住了一罐頭的柑橘醬。後托人帶到廈門大學,據說我二姐全宿舍的女生們嘗了之後,皆夸母親精明能幹,把旁人廢棄不可食的柑橘皮變成清甜香滑的柑橘醬,可謂化腐朽為神奇,為二姐順利完成學業立下汗馬功勞。
歲月如梭,轉眼又一個十年過去了,當年精明能幹的母親早已白髮蒼蒼,而我也娶妻生子,一家三代五口每日齊聚一處吃飯,倒也其樂融融。父母生性節儉,又加之身體“三高”,想吃素菜又苦於沒什麼花樣,絞盡腦汁之際又產生了我們家飯桌上的另一樣奇品——泡菜。在母親的巧手操持下,大白菜、胡蘿蔔、包菜、白蘿蔔皆可變成酸甜可口的泡菜,製成後取出切碎,加糖、味素、麻油、辣椒油一拌,味道那真叫美啊。
幾年後,母親中風倒下,口不能言,足不能行,不久就駕鶴西去,桔子醬和泡菜也隨之而去,不見蹤影。近幾年,我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山珍海味、生猛海鮮吃膩了,大家的體重和“三圍”皆大大超標。這才想起去超市搬回泡菜、桔子醬,但是工業流水線下生產出來的東西遠沒有母親當年親手做的爽口美味。我常常對女兒說:“要是現在還能吃到你奶奶做的泡菜那該多好!”念得久了,嘴饞了,於是乎就準備“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買來泡菜罈子、大白菜、波蘿蔔,按照依稀記得的做法按葫蘆畫瓢,可是怎么也不成功,不是酸度不足,便是發霉長毛。泡菜失敗了,那就改做柑橘醬,下場仍以失敗告終。
失敗之餘,我痛定思痛,後悔當年為什麼沒有好好向母親學習柑橘醬、泡菜的做法。痛哉!悔哉!有許多像我母親一樣的老人,他們傳承了先祖傳下來的看似平常的小本領,而我們後人卻對此不屑一顧,以至於在當今商品化和工業化的熱潮中,這些小本領被消滅的煙消雲散、片瓦不留。子曰“禮失求諸野”,看來我們要改為“技失求諸野”。亡羊補牢,猶未晚也。我們應對身邊這些漸漸消亡的民間技藝多留神一些,使將來不致於只能在民俗館中、在回憶錄中看到那些當年遍地開花的“毫末技藝”。
來源:福州日報 2011-04-18 1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