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吧 !一個人的戰爭
我們每個人心中,多多少少都會有“完美主義情結”。完美主義的人,往往是以完美作為為人處事的衡量標準和唯一關注點,總是給自己和他人設定過高的標準,當人、事、物令他不滿意時,他就會產生不良情緒,甚至厭惡和斥責。追求完美有其積極意義。它是人類文明進步、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源。一個人如果沒有對完美的期待,很容易導致做人做事隨便馬虎,得過且過。但是,若過度求全求美,,以完美標準來苛求一切,這種追求帶來的殺傷力,無異於自己向自己發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不只讓自己陷入無窮盡的煩惱,還會影響到周圍的人和事。總是苛刻的要求,總是不滿的論斷,會導致朋友的疏離,親人的隔膜,從而使自己更容易陷入自怨自艾的惡性循環。從辨正的觀點來看,完美也與世界萬事萬物一樣,有著它的兩面性和複雜性,許多看似完美的東西往往在華美的外表下隱藏著脆弱,熱鬧的排場下遮蓋著寂寞,如置於博古架上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的細瓷花瓶,又像是錦衣玉食的大觀園裡冷淡的人情。古希臘神話中的一個人物―阿克琉斯,強壯勇武,刀槍不入,同時還擁有智慧女神雅典娜的佑護,似乎是命運的寵兒,完美的化身,然而強大和順利也造就他自大輕敵的個性,最後,與其說他是死於那個致命的阿克琉斯腳後跟,還不如說他是毀於掩藏在完美之後巨大的個性缺陷。完美主義的人首先是要求自己。情形之一是不允許自己有弱點:陌生人面前不能容忍自己的臉紅,考試和演講不允許自己緊張等,事事要求自己達到完美的極致,對於自己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都有刻板的標準,一旦不能達到,就會引起情緒動盪,心理失衡。曾經有一位軟體設計工程師在編程時要求自己像寫古詩一樣把位元組寫的都一樣長,結果他日日夜夜地苦思冥想,工作效率和成果可想而知。事實是不足和缺點,緊張和不適,是人人都在所難免,必須體驗的,如果不能順其自然地接受,那么初衷是出自求全求完美,結果卻常常走向反面。完美主義者會影響周圍的人。因為人際關係的衝突往往取決於我們內心的爭戰是否止息。完美主義者對越是親近的人越會有不切實際的高要求,因為害怕失望而難以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在蘇菲。瑪素主演的《芳芳》中,我們看見了對於完美主義者“近鄉情怯”的一個很好詮釋。當他嚮往的一樁美好事物臨近時,他的標準反應是:逃離。一個完美主義者凡事不敢靠得太近,很難實事求是。他害怕看到事情的真相,因為真相總是不夠完美。據《中國青年報》報導:浙大心理諮詢中心的王東莉和馬建青兩位老師在與優秀學生接觸,包括心理測驗、日常觀察、訪談及心理諮詢中發現,40%-60%的優秀大學生表現出了對失敗異常敏感,關注消極面,過於追求完美的個性特徵。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也有類似的發現。這個結論提醒我們在校園裡,尤其是在科大這樣一所優秀學生雲集的校園裡探討“完美主義情結”和心理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完美主義性格的形成雖然和早期教育有很大關係,但成年後還是可以有意識地調整的,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從一些行為習慣的改變來挑戰自己的固有情結,如:1,先“有”再“好”:對於一些新的,富於挑戰意義的工作,不作太樂觀的要求。說服自己首先要獲得知識,積累經驗,然後才是做的更好。2,變“固定品質”為“固定時間”:我們每天所擁有的時間是一定的,所以做每件事也應該限定完成的時間,以我們能付出的時間來規範事情的品質。例如:今天必須完成一篇文章並做三、四件事。規劃後,發現寫文章的時間只有四個小時,那就必須限定在這四個小時中,在不影響其他必須的工作、不影響休息的前提下去要求質量。看起來以時間代替品質作為我們的做事標準似乎犧牲了每件事的質量,但卻保護了我們全方位的生活質量,尤其是相對寬鬆平和的心理氣氛。
精彩推薦:
{{item.username}}